第19部分 (第1/4页)

⒂哪��谖拚诶埂!肚锖L摹纷髡咔厥菖柑迮郑����退担�悴皇墙惺菖嘎穑�鼓敲磁郑克�退�鲒缓拧胺恃肌薄M���骷业呐肆�欤�涨嘤械憧床还咂渥雠桑�随��碛执郑�涨嗟庇讶嗣嫘�仕�骸澳忝技炔击欤��植涣���谓辛�炷兀俊�

花落人亡有人知——乱世才女苏青(2)

成败在己

苏青(1914—1982)生于浙江鄞县,名和仪,抗战胜利后笔名改用冯允庄。其父冯松雨,庚款留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学成回国后在上海某银行任经理,但不幸英年早逝。苏青高中是在浙江省立四中读的。她爱好文艺,常在校刊上发表习作,又会吹箫,被同学称为“天才的文艺女神”。她爱国也不落人后,“九·一八”事变,她与同学们一起上街*,发传单。淞沪战后,国事蜩螗,便埋首读书。苏青就读的女子师范改为中山公学(初中)时,男女同校。同窗李钦后长相英俊,外语好,家境富裕。一次他们同台演出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滋生了爱情。李家来说亲,时值苏青的父亲已过世,家境拮据,便同意订婚。1933年苏青蟾宫折桂,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是温州地区所辖6县中唯一的一个。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大概担心这位“宁波皇后”在中大读书会有情变,提出结婚。苏青不愿,但在母亲的苦劝之下,于1934年成亲(这段历史诸多版本说法不一,笔者择善而从)。

婚礼是隆重的,中西合璧。苏青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中,有精彩的描述。但花好月不圆,蜜月不蜜。苏青是带着李家的“喜”被迎娶的,但她发现丈夫并不怎么体贴她,倒对表嫂瑞仙含情脉脉。苏青怏怏不乐,婚后便返中大上学。可“喜”在一天天变大。校纪难容,苏青不得已退学,在家待产。李家一心以为苏青能生一脉延续家族香火,孰料产下的是个女儿!李家上下脸色哗变。丈夫的不忠,公婆的不屑,小姑的龌龊,苏青算是初尝了人情冷暖。她曾到一小学任教,与她搭档的是年轻帅气的男性,便有人饶舌。人言可畏。她干了三个月便辞职,回家做少奶奶了。

1935年秋,苏青、李钦后筑巢上海,她从幽居的深闺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李钦后还在读书,苏青一人在家,实在无聊透顶。无聊到模拟独幕剧中的人物自己和自己对话,打发寂寞。那时钱是他们最大的难题。丈夫认为既已结婚,就无脸向家中伸手。总是寅吃卯粮,往往为钱斗嘴。一次苏青向丈夫要钱买米,李钦后竟然掴了她一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她五内俱焚。就为这一耳光,为争取在家庭中的地位,她要找工作,挣钱。每天《新闻报》一到,苏青专看招聘广告,然后写信自我推荐。一份份求职信,像一只只放飞的野鸽子,杳无音信。日坐愁城。她想学外语会话,好谋职,钱哪来?想想每天为小菜钱向丈夫要还要费口水,再向丈夫要学费她更觉自讨无趣了。罢。

那时,上海滩杂志业非常繁荣:《论语》、《人世间》、《宇宙风》、《文饭小品》等等。尤以《论语》影响最大。苏青忽然想到,何不向杂志投稿,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加之,苏青刚生了个女儿,正受丈夫、公婆的白眼,怨郁在胸,她需要宣泄。于是她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篇短文《产女》,寄给《论语》。编辑陶亢德慧眼识金,欣赏这篇来稿有股英锐气,且切中时弊。该文开首写道:

古国古礼,无子为七出之一,为*者,无论你德容言工好到怎样程度,可是若生不出儿子的话,按理据法,就得被丈夫逐出去;即使“夫恩浩荡”,不忍逼令大归,你就得赶快识趣,劝夫纳妾图后,自己却躲在“不妒”的美名下噙着眼泪看丈夫和别的女人睡觉。反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花落人亡有人知——乱世才女苏青(3)

陶亢德将篇名易为《生男与育女》,刊在1935年6月16日的《论语》上。首发即中,苏青十分兴奋,还得了5元钱稿费。她自信大增,“女人也能用自己的智慧赚钱”,而且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接着,她又在《论语》上发表了《我的女友们》,剖析自己婚前婚后的心态变化,发出了“女子是不够朋友的”的感叹:“女子是不够朋友的。无论两个女人好到怎样程度,要是其中有一个结婚的话,‘友谊’就进了坟墓。”她的观点,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苏青从《论语》起步,迈上了文坛。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苏青在《生男与育女》中写道:“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倘若数是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真是报应,苏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