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4页)

碳嬷白髁艘帐跫一故橇碛形颐堑闹腔畚薹ɡ斫獾纳钜狻:敛换溲裕�笔保��舅�屑赶罴际蹙褪怯门既徽业降募讣�⊥嬉飧�就嘉魅嘶焕吹摹7ǹ德『藕屠ダ己懦D暝谔焐戏桑�鸺讣�呛艹<�摹�

不过,在考瑞斯的那一次,我们拣到的可不是什么“小”玩意,事实上,当侦察机把图像传回来后,所有人都被它的巨大吓住了。

应该说,从绝对尺寸上说,它并不大,至少它后面那个微流星体就比它大好几倍,但作为一件形状清晰可辨的人造物品来说,就很让人叹为观止了;当你用肉眼或是电脑透过外表的漆黑,提取了其造型特征,发现它竟然只是一门炮的话,任谁都会被吓一大跳。

想象一下,一门相当于昆兰号三分之一长度、也就是六百多米长的大炮……

一艘重巡洋舰可以塞进去当它的炮弹,一艘督统级航母可以当它的炮门盖。护卫舰就如同开炮之后残余的火药渣,至于人,噢,那是炮上的微生物。

“大炮?”我问通讯器里的迪生和库贝尔。

“可能吧……”迪生说,声音跟我一样没有底气,“不行,我得去亲眼看看!”

更加详细的扫描识别与辨认分析之后确认,那就是大炮!更要命的是,科研大队认为它还可以修复,可供使用!

“还能用?”我不可置信地问,眼睛盯着工作船和拖船往回搬运“大炮”的影像。

“是的。”库贝尔回答。迪生正赖在可以横着并排塞进几万个他的炮筒里不肯离去,当然是穿着宇航服的。我想他快要乐疯了。

“我还没看你们刚递给我的这份《初步技术分析报告》,”我说,“但我根据朴素的想法认为,这个残骸怎么说也有几千年了,不知是哪个年代哪个文明留下的,就算它自身的系统仍然完好,但能跟我们的设备通用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高吧?”

“我们也很吃惊。”库贝尔说,“它用了很多本图西的技术,实际上是太多了,我都怀疑这是不是以前本图西人的武器了!我们也用了不少本图西技术。我看了一下,一些关键接口全是本图西技术,稍加改动就能为我所用!”库贝尔不可避免地也有些激动兴奋,但大体上还算冷静,不然就没有人在工作船上向我汇报了,都得赖在炮筒里当微生物去。

“大炮”被拉到船队防御圈内。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所有工作船的牵引光束都集中到它身上,浑然忘记了我们是在这里躲避泰坦人。尽管已经有五天过去了,追兵看来不会出现了,但要搁在以前,不管怎样不合常理,不管怎样巧合,只要我们稍一大意,便有霉运临头。但在霉运的高潮碧螺湾一战之后,我们似乎转了运气。

大家忘不了我们一年之前那次随地乱拣破烂的惨痛经历,不仅检查防范工作严之又严、慎之又慎,连船员私底下也不再轻易议论什么“幸运”什么“时来运转”了。但是,现在我坐在家中写字台前,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腿上,回顾过去,可以不用担心自己乌鸦嘴的天赋,说一句,那一次我们确实拣到了幸运。

关于这东西从何而来,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大炮是泰坦人的,原因有二,一是残害发现的地点,二是大炮大多数零件的制造标准与我们的很相似,而我们的标准是家园战争中向泰坦人学来的。反对的人则反驳道,一,这个残骸区很可能比泰坦文明还要古老,二,我们的制造标准虽然学自泰坦人,可泰坦人的标准也不是自创的,而是得自本图西人。一些爱幻想的人认为这根本就是本图西人在远古的超级武器。

当然,对于我们几个高层领导人来说,更关心的是把这门大炮派什么用场。当科研大队确定了大炮并不是另一个外星吊舱似的危险物品,并大体上摸清了基本构造和性能之后,使用的问题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装上它?”我和福门康、马昕全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迪生、库贝尔、金三强,还有那个专门负责大炮调研工作的特级研究员,技术新锐四木伟长。

“是的。”四木伟长兴奋地捏着手里的文本,“装到昆兰号上。”他又说道:“系统匹配不成问题,本来大炮的制造标准和关键接口就与我们的差别不大,只需稍加改动就可以了。具体的改动方案在文本里。还有,软件上也没有什么障碍,这个文本里也有。”

“我相信技术上完全可以装上。”我说,“不过装上之后它又如何工作?我看文本里写了它自己的工作原理;我想问的是昆兰号的推进器足以支持它么?它发射时的反作用力或是别的什么内力会不会对船体产生影响?别再好不容易装上了,开一炮就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