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少数几个剩余人员的,是莱斯里·斯鲁特。他是一个能干的、特别机灵的人,但是在这当口他却不能发挥他的长处了,因为他是一个懦夫。但是他的外表或者他的行为却不像。在耶鲁大学,他参加田径运动……这是他有意选择的,因为他知道罗兹奖学金的要求……这项男子汉气概的象征,加上他在大学报纸的工作,他的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资格,以及他和某些很有用处的教授的友谊,使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项奖学金。到了牛津大学,他又成为那里很出风头的几个美国人之一;后来进了外交部,人们又说他是他那一辈里的一个杰出官员。他对自己的问题颇有自知之明,他要是知道这个环境需要行动上的勇敢,他就决不会自告奋勇。他对自己性格上的这个弱点思考很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中心要点是由于母亲对他的过分关心和童年时期的几个意外事件。这种理论不能改变任何东西,然而它却可以用来在他的头脑里容忍这个弱点,把它看作一个软骨病瘸子的不幸,而不是看作损伤他自尊心的草木枯萎症。斯鲁特对他自己,对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未来,都自视很高。可是现在,倒霉的坏运气却把他弄到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他的渊博的政治知识、他的分析能力、他的幽默、他的外语,统统一无用处,只要有简单的胆量就行。这个他却偏偏没有。 他在内心斗争中把这个缺陷隐藏了起来,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只是神不守舍,不断头痛,急躁易怒,和一种毫无理由就发笑的倾向。大使临走时叫他留下,他竟哈哈大笑。自从德国人打过来的消息一来,特别是自从第一颗炸弹在华沙落下,他就惊慌异常,焦急地等待他和其他美国人能够离开的命令。他把自己的指甲咬得太厉害,只得把好几个指头包了起来。可是这个大使竟然要他在这样的恐怖中留下来!这阵尖锐的笑声倒是发自他的内心。大使用挖苦的眼光望着他,没有理他。在华沙的大多数人对空袭的反应态度很好,只要第一批炸弹落下来没有把他们杀死,他们就变得心情轻松,坚忍而有决心。但是对于斯鲁特,这个地狱却深不见底。只要空袭警报一响,就剥夺了他的思考能力。他和所有的人一起,冲下大使馆的厚墙地下室,而且总是冲在头里,一直在下面呆到空袭警报完全解除。由于他是负责人,倒帮了他的忙。他名正言顺地从公寓里搬出来,搬进大使馆,住在那里,成了坚决遵守空袭警报规定的榜样。没有人猜得到他的苦恼。 九月十七日黎明,他坐在一张大写字桌前面,嘴里叼着一只烟斗,正在仔细地重新起草他给国务院的最新报告,讲的是关于大使馆和一百来个被围在华沙城里的美国人的情况。他一面去掉他个人神经质的激动的痕迹,一面力图保持这个消息的紧急性和严重性。这是千钧一发之时,尤其是由于那么些报告去了没有答复。他没法说美国政府对它在波兰首都的国民的困境是否有所了解。

《战争风云》第十三章(3)

〃进来。〃他听见敲门声说。 〃外面是大白天了,〃拜伦·亨利走进来,粗嗄地说,〃要不要拉开窗帘?〃 〃外面有什么事没有?〃斯鲁特揉着眼睛说。 〃没什么特别的事。〃 〃好吧,来点儿亮光吧,〃斯鲁特笑了。他们一起把厚重的黑窗帘拉开,淡淡的阳光透过窗户上斜钉的木条变成破碎的小块照了进来。〃水怎么样了,拜伦?〃 〃我弄来了。〃 窗帘一拉开,就能听到德国大炮的遥远沉浊的隆隆声。斯鲁特宁可让这厚窗帘多关闭一会儿,挡掉这灰暗、破碎、燃烧的华沙的这些白日喧闹。拉上了黑窗帘的安静的房间,点着一盏台灯,也许会产生幻觉,引起安逸的学生时代的遐想,可以使他感到安慰。他从窗格子里望出去。〃那么多烟!有那么多地方着火了吗?〃 〃天哪,是的。天空可怕极了,直到天亮。你没看见?你往哪里看都是一片通红,烟雾腾腾。简直是但丁的地狱。还有那些大大的桔红色发亮的大炮弹,到处轰轰地响,它们飞得很高,然后慢慢地飘飘荡荡地落下来。真好看!在瓦莱夫斯基路那边他们还在用铁锨和沙子设法扑灭两处大火。水的问题更叫他们毫无办法。〃 〃他们昨天应该接受德国人的建议,〃斯鲁特说,〃那么他们至少还能保存半个城市。这样干没出路。你用什么办法弄到水的?是不是你总算弄到了一些汽油?〃 拜伦摇摇头,打着哈欠,坐到棕色皮子的长沙发上。他的运动衫和裤子上沾满了砖灰和煤烟,他的乱蓬蓬的长发纠结在一起,他的眼睛呆板无神,周围有个黑圈。“没有一个机会。从现在起我们得忘掉那辆卡车了。我看见救火车停在路中心开不动了。这个城市里已经没有汽油。我正在到处侦察,结果被我发现一辆马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