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浅的盐井,盘车的轴是横架着的,得用人踩。或者钻到盘车里面,像小白鼠踩转轮似的踩着盘车转。

盘车和盐井全在屋子里面。所以生产不受天气的影响。

盐水汲了起来,就可以熬盐了。有些盐井离熬盐的厂家比较远,通常用连续的竹管把盐水输送到盐灶里去。

昼夜不熄的火

“盐水就这样直接流到锅子里去了吗?”

你弄错了。“盐灶”是熬盐的厂家,大家都是这么叫的。从井里汲起来的盐水又黄又浊,得澄清过滤之后,才能放到锅子里去熬。

锅子下面的火是昼夜不熄的,烧煤或者烧柴。工人不断地把燃料送进灶门去。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工人的脸。灶面上是成排的锅子,锅子里的盐水浓淡各不相同。弥漫的水蒸气充满了整个屋子。工人把盐水从淡的那日锅里自到浓的那口锅里,还不断地搅动锅里的盐水。等到水分逐渐地蒸发干了,浓的盐水锅里就结成一颗颗洁白的盐。

“要熬多久水分才蒸发干?”

这可没有一定。盐水本身有浓有淡,差别很大。锅子也有大有小。至少要熬一天一夜,才出一次盐。那口盐水最浓的锅里,水分几乎蒸发于了,结成了雪白的盐粒。工人把盐铲出来,放在蔑篓里,再泼上几瓢清水。

“泼上清水,盐不会溶掉吗?”

盐才不溶呢。盐里面含着很多杂质,有氯化镁,有氯化钙,这些杂质比盐容易溶,泼上清水,这些杂质就溶在水里了,把水漉干了,就成为“雪花盐”。把雪花盐放在模子里,舂结实了,成为砖头那样一块一块的,就是“砖盐”。

“你说的不是巴盐吗?”

砖盐不是巴盐。巴盐的熬法稍有不同,至少要熬上两三天才出盐。火也是昼夜不断地烧。锅里的水渐渐蒸发,就随时加添盐水,让盐从锅底慢慢地凝结起来,越结越厚。直到最后,整锅结成一大块,铲下来就是巴盐了。

“哪种盐好呢?”

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巴盐水分少,容易搬运,可是杂质较多。花盐和砖盐水分较多,可是比较纯净。花盐要装了篓子才可以搬运,砖盐搬运起来跟巴盐一样方便。川藏云贵地区山路崎岖,运输问题是非考虑不可的。

一切急需改进

“你说的都是实情?”

怎么不是实情呢?你这样问,一定觉得我说的太离奇了,不像20世纪现代的事。但是,四川的盐井确实是这个样子,跟2000年前相比,可能没有什么差别,真是太古老了。单说凿一口盐井,就得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咱们可没有这份耐性等待。汲盐水还用牛力,用人力,为什么不改用机器呢?熬盐最大的本钱是燃料。怎样节省燃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样说来,一切正待改进。”

我也这样看,一切急需改进。

第一回 盐神降世

张海潮睁开眼,世界并没有跟着亮起来。他狠狠咬了嘴唇,痛还是痛,干还是干,总算证明了两件事:一、这不是梦;二、他还活着。

风更大了,顺着青天色的道袍直灌进羊皮夹袄里,让他不自觉的把衣服裹得更紧。四下望去,头顶上繁星无数,身下黑漆漆的,极远处混混沌沌,像一张大嘴吞噬了天与地的界线。

“第几天了?”张海潮心想,“不是第六就是第七!”

中间有段时间睡迷糊了,确实记不得。水,两天前就没了,肉干像冰块。这样没日没夜的飞,怕没有八千也有五千多里。他实在也不抱任何希望了。有时候就想,天上是不是真有玉皇大帝,还有那帮官样神仙,见了他这不伦不类的无品小仙,会不会一脚踹下天庭,是了、、、、、、不用踹,因为最后他自己一定会把自己摔死!

事情就发生在一月前。众位师傅终于想了个办法:送他离开老君谷,要越过数十里冰川,只有飞!凭几个老道的本事,用了压箱底的道袍三十八张,缝制了一面巨大的风筝。试了几次,居然把四五百斤石头拎到了半空。风筝下面扎了把椅子,张海潮现在就坐在里面。本来放飞的时候,还带了一百来斤的碎石,因为差点撞到冰崖上,为了升高,全扔了。很快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飞了六七天,不知有多远,大概是向东,不知道何年何月落地、、、、、、

无量天尊,天河在哪啊?跳下去摔死也比渴死在天上强、、、、、、和天生气,实在没脾气,睡吧,睡着了摔死也不痛。就这样,天很快亮了,直到暖洋洋的感觉与太阳一同爬起来,张海潮这才醒了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