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旃�依锩挥衅渌�娜耍�挥兴�桓觥?吹轿遥��缘梅浅8咝耍��φ酒鹄矗�质侨米�质堑共杷�5蔽医�貉粝蛩�髁私樯芎螅��晕娜颂赜械鸟娉质咕⑽樟宋沾貉舻氖郑���担骸靶一幔�一帷!钡蔽颐翘岬皆吨臼保��谑尾蛔∫涣车淖院溃�担骸罢夂⒆佑泄瞧���匆欢ɑ嵊谐鱿⒌摹!�

“听说远志报考军校了?”我试探着问。

“怎么,他在报考以前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吗?”他奇怪地看我一眼,又将头转向春阳,“也没有征求你这当家长的意见吗?”

我摇摇头。春阳却啐一口,说:“他以为他已经长大了,哪里将我这当家长的放在眼里了。”

“不可能吧。这孩子不是没大没小的人。”祝老师将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推,怀疑地看了看春阳,又看我。

“确实没有。”我肯定地说,递一根烟给他,并帮他点上火。

祝老师使劲抽了一口烟,低下头,想了一会儿。然后试探着问:“你们反对他报考军校吗?”

“谈不上反对。”我抢在春阳前面说,“我们只是想听听祝老师对远志的选择的意见。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知道祝老师比我们更了解远志,知道他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选择什么。”

祝老师将面前那本摊开着的作业本轻轻合上,放到左边一大摞已经批改好的作业本的上面。又将那支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英雄牌钢笔的笔帽套好,小心地插在中山装左边的口袋上。然后看着我:“你是要我讲真话吗?”

“当然。”我诚恳地看着他的眼睛。

他轻轻地嘘了一口气,好象沉浸在对某件事情的回忆里。然后他缓缓地说:“听到他报考军校的消息,我应当是最高兴的。没有其他原因,主要这孩子在志向的选择上更像他自己的名字,有着远大的志向。这志向不是选择开一个什么样规模的公司,不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不是做到一个什么样级别的国家干部,也不是做好某件事情,而是国家的现在和国家的未来。我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每年从我的手上走向社会,走向大学的学生总有两三百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呢?崇高一点的是当科学家,低俗一点的呢?是将来能够当官,好出人头地,或者能够自己办一个公司,多赚点儿钱。孩子们是这样,家长们呢?说句实在话,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只是一个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最大的。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又处在这么一个发展的和平年代,哪个当家长的愿意将自己的宝贝心肝送到部队上去呢?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有什么不好。我只是感觉他们欠缺一种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在哪儿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呢?我个人认为只有在军人身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义无反顾,毫无条件地牺牲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青春,甚至自己的生命,追求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国家的安宁!我们都不年轻了,人生的经历虽然谈不上丰富,但起码也见到过不少,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军人在为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之前提出过什么条件的呢?这是真正的人,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我支持远志报考军校。”

祝老师说到后面,焦黄的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儿嘶哑了。他端起桌边的茶杯,咕嘟咕嘟喝了几大口水,仿佛借此将心中激动的热潮稍稍平息一下。然后,他抹了下嘴巴,习惯性地将眼镜往上推了推,用抱歉的口气说:“见笑了。我这人就是容易动感情,容易激动。都快六十岁的人了,就是没办法改变。”

看着他那诚恳的笑容,我真不知说什么好了。刚才他所说的一系话,虽然看似大道理,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谁也不能淡化,更不能反驳。这时,一种心虚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这种感觉逼使我不敢正视祝老师微笑着的目光,并且让我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确实,与军人的牺牲精神相比较,我们在工作上吃点苦,受点累,承受些许的委曲,又算得上什么呢?与此同时,一种臆测涌入我的脑海:好象祝老师与军人应该有一种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是间接的联系,而是直接的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血与肉的联系。这确实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自己也没办法解释清楚。我看着祝老师满是皱纹的脸,试探着问:“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祝老师家里一定出过军人?”

祝老师一下坐直了身板,脸上溢出抑制不住的自豪,双眼放射着兴奋的光。他说:“岂止是军人,并且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

原来祝老师引以为荣的军人就是他唯一的儿子。一九七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