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1部分 (第1/4页)

不会这么夸张吧?

尽管不认为林沙危言耸听,可卢植和蔡邕依旧保持强烈怀疑。

“不信,不信可以到城外郊区看看啊,这又不是什么麻烦事儿!”

林沙也不辩解,直接怂恿这两位到了城外郊区,然后就被郊外百姓艰难的生存状态震惊了。

衣不遮体,面黄饥瘦,破茅屋跟土胚屋子在寒风中摇摇欲坠,刺鼻的各种混合臭味几乎叫两位出身不错的大儒把隔夜饭都给吐了出来。

惨,很惨,实在太惨了!

卢植和蔡邕,哪里见识过这样的真实民间?

他们震惊了,他们愤怒了。

“其实雒阳郊外的百姓,靠着雒阳日子还是不错的!”

林沙不介意再添一把柴火,轻笑道:“起码他们能够来钱的应声比旁的地方百姓要多很多!”

言下之意相当明显,就连雒阳郊外的百姓都混得如此不易,更别说其余地方的百姓了,日子有多凄惨可想而知。

当然,他并没有说,雒阳郊外的百姓正常生活状态比这也就强上一点点,他们的生活还是受到了潮堂局势混乱的影响,不过这事就没必要跟这两位明说了吧。

“异度,可有解决之法?”

卢植和蔡邕受了刺激,之后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整个人都变得憔悴起来,看着精神很有些萎靡。

他们不是傻子,自然不会林沙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这几天,他们一边在家里琢磨朝堂上的破事,一边派出手下精干人手,调查雒阳郊外的百姓生存状况。

结果虽然与他们之前所见所闻所思略有出入,但雒阳郊外百姓的生存状态,确实因着朝局混乱变得越发恶劣不堪。

他们想要努力,却悲哀发觉自己的能力,还有地位不足。

这时候,他们才深刻理解林沙之前婉拒他们推荐的用意。

在雒阳这个高官多如狗的地方,不到三公九卿这样的地位,想做什么都是枉然,尤其还是在这等朝局混乱的时候!

就连蔡邕,虽然在文坛地位不俗,可自身只是一个议郎,而且还是不那么重要的议郎。

还是皇帝看重他在主持东观藏书以及鸿都门学的功劳份上,特意奖赏的官位,比起阳球之前暂时担任的议郎,分量要差了不少!

卢植不说了,他早早就辞去江南某郡太守之职,如今混在鸿都门学不过是个白身,甚至连向皇帝递奏章的资格都无。

蔡邕傻眼了,他发觉自己这个议郎没啥卵用,除了向皇帝痛斥宦官误国时有点作用,其余时候却是有等于无。

而当他们通过自身人脉,与朝堂大佬取得联系,将心中想法道出,希望他们能够关注一下雒阳民生之时,更叫他们郁闷的事情发生了。

像是袁逢,杨彪等人答应得相当痛快,可转过身后却不认账了。

等两人发觉不对,怒气冲冲上门讨要说法之时,他们却是双手一摊很无奈表示:他们在朝堂上跟宦官势力斗得不亦乐乎,根本就煤啥精力关注其它!

郁闷,憋屈,愤怒……

短短几天时间,卢植跟蔡邕两位备手尊敬的儒学大家,心情一直处于低谷状态,这几天的经历让他们看清了某些事实。

宦官误国不假,可跟宦官斗得不亦乐乎的朝臣,又有几个好鸟?

说话光面堂皇,一副为国为民顶天立地好男儿模样,可做的事情却跟宦官没啥两样,紧盯着那点子权力不放,好象争权夺利比让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还要重要得多!

看清了某些朝臣的嘴脸,两位儒学大家相当失望。

无可奈何之下,他们想起之前跟林沙的交流,林沙话里话外对朝局的评价,现在看来却是相当准确。

斗得死鸡眼一般的宦官跟朝臣,都是一丘之貉!

大哥不笑二哥,不管他们表面装饰得多么光明正大,却也难以掩饰他们行为中的龌龊和冷酷!

难怪林沙一直隐晦建议他们不要参合朝局之争里,被人当了枪使最后倒霉了自己便宜了别人,那多不划算啊。

卢植还好,他之前虽然热血过一回,直接上书当今陛下提了八条治国建议。结果当今皇帝直接将之抛之脑后,卢植心灰意冷之下没再做这样的傻事,也没参合朝堂上的争斗。

倒是蔡邕,这时回想自己之前的多次上书,之前不觉得如何,相反还认为自己忧国忧民,现在回想不过如此,甚至还有暗中有人推波助澜的意思,不然他一个专心学问的学者型官员,哪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