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还是不当着孩子面,他们总会说:

“这孩子脾气太大了!”

“这孩子很粗心!”

“这孩子不爱学习!”

……

家长这样做就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给他们贴上了一种负面的标签。也许孩子自己已经知道“脾气大”、“粗心”等都是不好的习惯,本来正想改正呢,但当孩子接收到的负面暗示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真正地接受这种负面暗示,真正认为“脾气大”、“粗心”等就是自己的一个改不掉的缺点了,从而再也不想去改掉这些坏习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3)

事实上,这是一种负强化效应。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家长与其与孩子的“坏脾气”、“坏习惯”等作斗争,不如适当地表扬孩子的好习惯,利用正强化法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方法二:将坏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寻找突破口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时候,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坏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但往往由于惰性,孩子还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

5岁的小茹不讲卫生,吃饭之前就是不洗手,针对这一点,妈妈给她定了一条规矩:不洗手就不允许吃饭。但小茹绝不向妈妈屈服,不让吃饭就不吃,反正就是不洗手。为此,母女俩竟然冷战起来,最后,妈妈怕孩子饿坏了,便不得不向孩子“投降”。如此,小茹养成了饭前不洗手的坏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动力的。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针灸时,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针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没有找对,孩子不仅不会改掉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对了,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突破口”,寻找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

一般来讲,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寻找他们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激发起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

例如,小茹妈妈后来是这样做的:

后来,小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她知道孩子喜欢听科幻故事,便找了一些与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讲给她听。看着孩子睁大眼睛惊奇的样子,她故意引导孩子:“你愿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

“当然不愿意了,可是,那些细菌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它们呢?”小茹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双手。

“傻孩子,细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

了解这些知识后,每次吃饭前,小茹都会乖乖地去洗手,偶尔发现爸爸不洗手就吃饭时,小茹还会一本正经地“教育”爸爸:“爸爸,你想把成千上万的细菌吃到肚子里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坏习惯的害处,往往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喜欢。这时,家长无论怎样努力,孩子还是不肯改正坏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一样,通过讲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后果。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

当然,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时,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还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所以,“润物细无声”,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4)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负效应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它们都使出了全力拉这辆车,到最后,他们都累得不行了,车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