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 44 章 (第2/2页)

这些话,有挑拨离间的嫌疑,他便没有说。

董礼貌虽然对标渣男,可不是蠢男,不吃茶言茶语那一套。

“多谢董小姐高抬贵手,饶我不死,下不为例。”蒋文明拱了拱手,随后才十分有信心地吆喝道:

“想听的赶紧来听,以后如果再想听董小姐唱戏,可就得买票进戏园子,要么在电视上看了。”

蒋文明没有夸张,因着为了保护戏迷的票钱,京剧极少在线上直播,也很少有整出戏的大段录播。戏曲界还维系着从前的规矩,和古老传统。

待董礼貌吊完了嗓子,围观群众才十分有礼貌地走过来,问东问西:

“你唱的这是梅派吗?我咋以前没听过。不是《贵妃醉酒》,也不是《霸王别姬》啊。”

“是,我唱的是张派。京剧不只有旦角儿,旦角儿也不止有梅祖呀。”董礼貌笑笑,只是活动了下筋骨,就出了一身汗。

“那你唱的是张派吗?”有大娘拉住她问。

“我没派。”董礼貌虽遗憾,但还是大大方方承认:

“我属于学院派,在戏校毕业的。没有拜哪个开宗立派祖师爷的徒弟的徒弟为师父。说好听点,就是集百家之所长。不好听点,就是野路子,不正宗。”

戏迷有时候会很苛刻,碰见专业点的,先问她生旦净末丑,从事哪个行当。她答了旦,又问她师从何人?她要是答,梅兰芳徒弟某某的徒弟某某的徒弟某某,是她师父。

对方就会意味深长地“噢”一声,表明她知道。然后夸一句“好梅派”,或者吐槽一句“不挂味儿,把你老祖的脸都丢光啦”。

而像她这样的学院派,专业票友连点评的欲望都没有。

不管她唱的好与不好,偏见是没法挪除的。

兴许是这边懂戏的人不多,对她倒是没那么苛刻。

离开公园,蒋文明还了二胡,不忘表达感谢。

带董礼貌去汽车站,坐上了返乡的汽车。

内部构造跟公交车无异,票价也收的极低,隐隐能看出落寞的工业文明痕迹,将老百姓的福利拉满。

董礼貌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快速倒退的街边光秃秃的树,有不少商家都打烊了,挂上了大红灯笼。

再有两日就是新年,大概都在忙着准备年货、备菜。

“我如果是商家,偏就新年营业,这样别人都不卖,就我卖,岂不是能赚一笔?”

“嗯。商家也很注重仪式感吧,忙得一年到头,也想歇歇。”蒋文明顺着她的目光,望着外面的银装素裹。

“现在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