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拖时间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于成龙当然不能睡在这里。 等天色已晚,于成龙抱拳告辞。 朱由哲表现的依依不舍,让方正化安排他在最近的房间内住下,并说明天还要和他细谈。 躺在床上,耳旁听到的是轰隆隆的炮声。 那是闯军和明军在滹沱河附近交战。 滹沱河,这条起源于繁峙县平型关,流经代州、原平、忻州等地的巨大河流,在原平县之南转了一个弯。 由南北走向变成了东西走向。 一路从忻州境内一直向东,经过定襄、五台、孟县,最后进入河北境内。 它属于海河水系,是河北平原的缔造者之一。 另一路向西,一直延伸到宁化所附近,当地人一般称其为忻水或者四卢川。 滹沱河以泥沙多,善冲,善淤、不断变换河道着称。 在拐弯处,其流势变缓,淤泥堆积,可供闯军渡河的地方并不多,而明军只要防守住那些紧要点就行了。 阳高总兵周文英所部五千人,还有王进朝的四千大同兵组成了第一道防线,在滹沱河和忻水的北岸设防。 周遇吉的四千代州兵,还有大同后续前来的四千士卒以及原平县原有的一千余守卒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主要兵力部署在原平县周边,也就是崇祯皇帝目前所在的地方。 而在更后面,杨武峪、崞县方向则有三千宣府兵以及一千乡勇,由宣府总兵王承胤统率。 对于这个闯军一来,就和监军太监杜勋一起投降的宣府总兵王承胤,朱由哲并不完全信任,便留下了唐翰辅。 让他率领一千士卒及一些锦衣卫,在崞山南侧驻守。一旦王承胤有异动,便可走西北方向,撤向宁武关。 但朱由哲料定这时的王承胤还没有投敌的想法,而且感觉他轻易也不敢反叛。 毕竟原平县东北方向的代州还有周遇吉留下来的两千士卒和三千余乡勇,由其侄子周兴统率。 而且,留在代州的周遇吉的妻子刘氏也不是寻常女子。 这等于做了一个夹心饼干,让王承胤给夹在了中间。 但这几道防线也不是固定的。 朱由哲的想法是让他们轮流分批上,每次置换一些。通过与闯军的不断交战,不断增强他们的战力。 太原城刚拿下,李自成又身受重伤,闯军需要时间休整。 而李过强势来攻,在朱由哲看来也不过做做样子。不要太原援兵,只靠他的那点兵力,有周遇吉在,朱由哲还真不惧。 李过这两日的表现也证明他就是在做样子。 谁见过黑夜里还在轰炮的? 没有夜视仪,也没有自动定位,就明末大炮的水平。除非那些上辈子缺了大德的倒霉蛋,想被炸死都难。 李过此举,除了搅的士卒休息不好,时时戒备外,起不了什么大用。 再等三天。 朱由哲在心中算着日子,滹沱河北岸坚持五天。原平坚持十天,杨武峪再坚持五天,崞山和崞县坚持十天。 这样简单一算,一个月便过去了。 到时候向东北方向撤,把闯军引到代州。 代州,古称雁门郡。 其北靠雁门关,南跨五台山,滹沱河环绕,城池险峻,易守难攻。素有中原门户,北门锁钥之称。 大部分时候,代州是防外不防内的,抵御的是来自塞外的敌人。 相对而言,南侧,无论是垒堡、箭楼、戍堡的数量,还是城墙、塞堡的坚固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北侧。 但除了大同、太原外,代州无疑是最利于防守的城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州现在对京师的重要程度甚至胜于大同。 因为从代州向东北走,近的是倒马关,远的是紫荆关。 前者距离保定只有六十公里,而后者到京师只有一百六十公里。而且从两地向北,再无任何阻碍。 当时,周遇吉因为缺粮缺兵,放弃了代州,而前往代州西侧的宁武关。因为那里只是一个关城,地势更加险要,恰好可以满足他手下数千士卒的布防。 但现在不同,朱由哲粮草充足,手中又有两万多军队,各种卫所兵、乡勇更是无数,没理由放着代州不守。 而且,若弃了代州,李自成直接奔向倒马关和紫荆关怎么办。没有姜镶的降书,朱由哲不觉得李自成会去打宁武关,然后继续前往大同。 朱由哲翻了一个身,周遇吉不是蔡懋德,而相对于太原那样的大城,代州更容易防守。 相信守一个月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拖,拖时间,这就是朱由哲的战术。 拖上两个月,北地的小麦就可以收获了,自己到时候便什么都不惧了。 好像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走,但朱由哲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想了好半晌,朱由哲最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飘在半空中的朱由检眉头轻蹙,“你又怎么了?” 朱由哲转过来,用手臂支着头,看向朱由检,“崇祯老哥,你这样一直不休不眠的,累吗?” 朱由检愣了一下,半晌后,点了点头,“很累。” “嗯?” 朱由哲面露疑惑,“鬼真的也会累吗?” 朱由检此时却不想谈了,问道:“说吧!你到底怎么了?” 这时,外面传来方正化的声音,“皇爷,您还没睡啊!要不要奴婢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