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长久应敌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栗宗舟客客气气的将唐通和刘肇基迎了进去,和刚才的态度完全判若两人,让唐通和刘肇基都明显有些不适应。 看到朱由哲,两人连忙作揖行礼。 朱由哲笑着让他们不必多礼,并让他们落座。“两位爱卿,下人不懂规矩,让你们久等了。” 两人慌忙起身,“臣惶恐!” 朱由哲摆手让他们坐下,从桌上取下两个腰牌,由身旁的太监交给两人,“这是禁卫腰牌,你二人各拿一个。今后若有事,可凭此腰牌,直接入宫见朕,任何人都不得阻拦。” 两人又慌忙起身,“臣谢陛下。” 朱由哲摆手,“都说了,让你们不必多礼。两位爱卿,朕现在有点饿了,陪朕一起用膳吧!” 守城,除了忠勇和气节之外,还靠经验,战争的经验。 京营诸将,经过一次大换血,多换成了城破之后的殉国大臣,他们打开城门投贼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光是不投贼还不行,他们还要能守住京城。 在这里,唐通、刘肇基这些有战争经验的就极为重要了。 历史中,唐通先是李自成的,然后又投清。 但崇祯皇帝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来的只有唐通一人。而且他之所以投降李自成,是因为他率部出关迎敌,接着监军太监杜之秩就把居庸关献给了李自成,后路被截断的他只能投降。 而唐通投清,也是在李自成放弃山西,令他坚守宁武关之时。 在大势面前,唐通没有选择坚持到最后,而是选择了活命。这也是后人对他颇为诟病的原因。 朱由哲从内心也看不上唐通,但谁让他现在无人可用呢!而且他觉得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唐通会尽责到最后一刻,这便是朱由哲用唐通,并提拔他为五军都督府七人之一的原因。 而刘肇基出身于将门之家,多次率部与清军激战,只因在松山之战与清军作战不力而被洪承畴解职。 也因此,刘肇基躲过了松山之战的惨败,赋闲在家。 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近京师,崇祯皇帝才重新启用刘肇基为都督同知,负责训练南京新卒。 南明,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邀诸将赴援。唯有刘肇基率家丁数百入城增援,守北城,巷战死于扬州城中。 刘肇基的军事才能可能不如曹变蛟、吴三桂等将,但忠勇之心却丝毫不逊。 朱由哲又让人叫来了杨廷麟,边吃饭边和他们说守城之事。 唐通道:“陛下,京师城墙高厚,即使贼军势大,一时也难以攻破。因而,臣以为我军应做好长期守城之准备。” 朱由哲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唐通受到鼓励,便直接道:“陛下,臣觉得,您现在让五军营将士全部上城的旨意有所不妥。” 看朱由哲看向自己,唐通连忙解释道:“陛下,城头风大,而且无歇息之地。一旦士卒上城,便很难得到充足休息。目前贼军未至,只留下少量士卒小心戒备即可,没必要将所有士卒赶上城墙。等贼军到了,再遣他们上城也无妨。” 朱由哲思索片刻,点了点头道:“好提议,朕准了。先遣一营战兵,一营辅兵前去,剩下的暂时不动。但多向城外派斥候,监视闯军动向。唐爱卿,你看这样安排可好?” 唐通看朱由哲这样便接纳了自己的提议,神色激动,“陛下从谏如流,真乃圣明之君。” 朱由哲笑了笑,“唐爱卿,你从哪里学的这般拍马屁之法?听着是顺耳,但怎么感觉不符合你这武将身份啊!” 唐通面露尴尬,“陛下,臣肺腑之言啊!” 朱由哲笑了笑,转向杨廷麟道:“杨爱卿,唐爱卿刚才的建议甚好,朕的确忽略了这点。” “你看这样可好?在九门之下,设一些营帐,专供士卒歇息。战时,所有士卒上城墙防御。但平时无战时,就把士卒分成两波,一波留守城头,一波在城下的营帐内歇息,以便每个士卒都得到充足的休息,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应敌。” 杨廷麟稍微思索了一会,便点头道:“陛下所提甚是。但城下空间有限,恐没有那么大的地方。陛下,何不将九门附近的百姓迁走,用他们的房子作为将士的休憩之地?” 朱由哲点了点头,“也好!朕让杨鹗派人去做。给那些百姓一点抚恤,想来没有太大问题。” 杨廷麟抱拳道:“臣替那些将士谢过陛下。” 朱由哲摇了摇头道:“那些也是朕的将士。杨爱卿,朕还有个提议,一时间不要将所有战兵投入,而应该战兵和辅兵一起迎敌,逐渐提高辅兵的战力。实在挡不住时,才将所有战兵压上。” 杨廷麟点了点头,“陛下所言极是。” 朱由哲接着道:“还有,就如唐爱卿刚才所言,守城之战短时间恐怕难分胜负,我们应该做好长久之准备。除了城头对敌外,朕觉得还应做好后续兵力之补充,应敌和训练同时进行。” 杨廷麟皱了皱眉头,“但陛下,这后续兵力从何而来,您不会打算将全城百姓都为卒吧!” 朱由哲笑了笑,“不,没有那么多,仅青壮。所有没有官身的,无论是勋贵子弟,还是普通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