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李青山之乱 (第1/2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战争,从来不是靠人多就能取胜的。最基本的,要有一支训练有素,能在关键时刻能顶的上去的机动大军。 野狐岭大战,金军精锐被蒙古大军尽灭。萨尔浒之战,大明边兵被努尔哈赤消灭殆尽。 这两战之后,金和明都有对抗蒙古、清军取胜的战果,但改变不了日渐衰颓的国势。除非做出大的改变,否则就是等死。 从一定程度上讲,大明的战争实力远不如满清,甚至不如闯军。因为他们都有可供随时机动作战的大军。 满清二十万八旗军,人人可战。 而闯军在襄阳改制后,也有近十万完全忠于李自成的精锐老营。 但明军呢! 虽然在各地驻守的仍旧有上百万大军。但那些人不是精锐,甚至不算是兵,只是一群临时征调来的农夫。 在京城,朱由哲重塑了京营。但也只是把他们团聚在了一起,而远达不到可以四处征战的地步。 而朱大典手下兵卒的情况也差不多,精锐,参过战事也只有两三万人,但也只是曾剿灭过李青山之乱。 李青山之乱,指的是在崇祯十四年和崇祯十五年之间,山东连年干旱,更兼蝗灾横行。屠户为生的李青山在寿张率数千人起义,最终演变成数十万人的大型农民起义。 在崇祯十五年秋,内阁首辅周延儒被崇祯皇帝重新启用还京,乘船途径梁山。不错,就是那个水泊梁山,梁山好汉的梁山。 李青山前往拜谒,希望周延儒传话给崇祯皇帝,接受其招安。周延儒当时满口答应,但回京之后却向崇祯皇帝提出诱捕李青山。 在李青山等待无果后,为胁迫朝廷招安,举兵攻陷东平、寿张、东阿等地,甚至进犯临清。 听着剧情是不是很像《水浒传》的宋江?但不同的是,宋江最终达成了招安的目标,而李青山则招致了大明更大规模的围剿。 这一战,明军调用了除关宁军和孙传庭部外的所有力量,刘泽清、黄得功、周遇吉、刘元斌等将齐齐上阵,最终大破李青山。 李青山最后率百余骑突围逃到新泰,通过关系向同是山东人的杨御藩请降。 杨御藩觉得招降李青山可以树立榜样,令山东各地贼寇望风而降,便没有上报,直接答应了。 但杨御藩此举却招致了其他参与围剿李青山的将领们的不满。十几万贼军被我们击破了,最后你却在这时招降了匪首,这功劳怎么算?于是他们纷纷上书,指责杨御藩纵贼为祸。 崇祯皇帝因而大怒,下旨将杨御藩下狱审查。而对于李青山,却暂时没进行任何处置。 但李青山却害怕了,因而再度反叛。 杨御藩之侄杨衍得知后大怒,亲率骑兵追击,最后在费县萁山追上李青山,用弓箭射伤他,并将之生擒。 这也是杨衍能被崇祯皇帝破格升为骠骑将军的主要原因。 最后,李青山及二十余名起义的主要将领被押到京师,处以极刑。 李青山起义造成了三个后果。 一个是朝廷失信,后来山东各方贼寇主动归降的基本上没有。 二是在山东保留了一些有一定战斗力的士卒,虽然不多,但压制山东各地的贼寇不成问题。 这也是朱大典能迅速在山东组军的原因。 三是,《水浒传》被禁了。崇祯十五年六月,崇祯皇帝听从左懋第的建议,下旨兵部尚书龚彝负责查禁《水浒传》事宜。 而这时,朱由哲手中正拿着一本《水浒传》,想着如何组建一支可以与清军野战的大军。 现有的有吴三桂的关宁军,有三万精锐。可是吴三桂更像是一个生意人,目前自己没有足够的本钱将他完全拉到自己这边。 高杰能战,但他目前只有近三千骑兵。而且高杰的性格中有一些难以驯服的野性,不好控制。 其他如马科,秦翼明、马进忠等人,或士卒战力不强,或人数太少,都不能支撑自己击败清军。 孟大春进来禀告,李韫玉、何振先二人到了。 朱由哲点了点头,下旨让他们进来。 两人只是秀才,没什么官职,因而不在前来拜见的官员之列。找到他们,耗了一些时间。 看到崇祯皇帝,两人躬身就拜,“草民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哲点了点头,让他们起来,“你们两个看过这本书吗?” 两人抬头看到是《水浒传》这本禁书,顿时变了脸色,“陛下,草民之前是读过的。但后来听闻朝廷禁了此书,便把家中的书烧了。” 李韫玉连忙说道。 何振先没有说话,但不住点头。 朱由哲叹息了一声,“这样好的书,烧了可惜了。在朕看来,那时禁这本书是禁错了。” 两人脸色讶然,不知道崇祯皇帝指的是什么,都没有说话。 朱由哲招呼两人上前,把手中的书递给李韫玉,“你们两个替朕做点事吧!” 何振先第一时间跪倒在地,“为君父效力,草民誓死完成。” 李韫玉也忙跪道:“愿为陛下出力。” 朱由哲笑着道:“起来,都起来。事情不大,对于你们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难事。” 朱由哲端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小口,“朕想招安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