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 (第2/2页)

切的争论着,教授们也在交流,新诗成了一种潮流。

这还解决了白话文写作的困境,事实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诗作,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增添了证据。

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位女孩子较为特殊。

她就是在北平上中学的林徽茵,看到《新潮》杂志上的那些诗篇,那个名字,她的记忆回到了去年的冬天,在英国伦敦的时光。

她从日记中拿出那篇《再见,康桥》,默默地读着。

这首诗不比《新潮》杂志上的诗作差,反而更为优美,这是他送给她的。

看着那些文坛大家对林子轩诗作的解读和赞誉,女孩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她不准备把《再见,康桥》拿出来,这是她的一个小秘密。

有些秘密需要分享,有些秘密只能自己一个人收藏。

同样在北平,冯程程陷入惊讶之中。

她没想到林子轩的那些诗作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看着那些大作家的评论,似乎林子轩一个人拯救了新诗一样。

他有那么厉害么?

冯程程虽然是文艺积极分子,却没有太多文学才华,不像林徽茵有家庭熏陶。

虽然心里还有些抵触,不过她对林子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的改变,这种改变她的同学汪月琪最有感触。

以前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严肃的,现在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柔和的。

女人都是善变的。

汪月琪不由得摇了摇头。

另一方面,《雷雨》在《晨报》上刊载。

虽然有鲁讯的推荐,不过《雷雨》并不像《新潮》杂志一样引起轰动,毕竟新诗容易传唱,而话剧剧本以对话为主,写作的方式和小说不同。

有人看到是话剧,就略过不读。

特别是看到鲁讯的评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故事,更是不讨喜。

话剧需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有感染力,否则不容易传播。

六月初的一天,南通伶国学社。

这是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七年毕业,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社负担,由欧阳予仟担任学社主任。

他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造就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职业演员。

傍晚时分,欧阳予仟从教室出来,来到学社的办公室内。

他不经意间看到桌子上的一份《晨报》,翻开的正是第七版,《雷雨》两个字就这么跳入他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