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 (第2/2页)

强度的创作激情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能一直保持。因为写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写如此高水平的文学作品。

这是他们不知道林子轩还在中国写其他文学作品,否则会更为惊讶。

这次《1984》的出版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首次印刷了两万册,在美国各大城市发售,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明显是要大火的节奏。

有了前面几本书的铺垫,在美国读者的心目中,林子轩写的小说就是质量的保证。

他已经成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了,甚至有美国读者为他组织了书友会,这是铁杆粉丝。

这只是小说热销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报纸的宣传以及文学评论家几乎一边倒的赞誉。

不少美国人推崇《1984》其实是想借着这本小说批判苏联,小说中明显有苏联的影子,包括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

美国读者本身对苏联同样好奇,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小说的热销。

即便林子轩在《1984》的序言中做出说明,这本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扎米亚京《我们》的影响,并不是针对苏俄,而是对未来的一种提醒。

但美国人不会相信。

消息灵通的《纽约时报》还转载了林子轩在中国报纸上发表的游历苏联的游记。

他们截取了其中林子轩对苏联的批判,认为这是一位东方作家对苏俄的真实看法。

随后,有美国出版社愿意出版林子轩所写的那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可以说,《1984》的出版点燃了美国国内批判苏联的风潮。

对此,苏联反应很快,他们召集世界上倾向于苏联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展开反击,并宣布林子轩在苏俄是不受欢迎的人。

苏联国内的作家虽然没看过《1984》,还是纷纷在报纸上攻击林子轩。

特别是当初在莫斯科负责接待林子轩的苏联作协的作家们,更是把林子轩骂成是叛徒。

由此,这股风潮从美国带到了全世界,演变成了风暴。

欧洲的作家们也知道了这本小说和林子轩其人,他这次真的是风靡世界文坛了。

还在邮轮上的林子轩并不清楚外界的情况,他不知道在欧洲文坛正有一场风暴在酝酿,无论是称赞他的,还是批判他的,都在等着他的到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