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第2/2页)

这时候,甲板上传来叫喊声,林子轩来到甲板,和邮轮上的乘客一起看向大海。

在大海深处,有一只看起来像是鲸鱼的动物在不停的翻滚,掀起巨大的浪花,也有乘客说是螃蟹,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螃蟹。

林子轩起初并不在意,但看了一会有种莫名的心悸。

这件事只是旅途中的小插曲,他和徐至摩在八月份安然回到上海,受到媒体的热烈欢迎。

随着中国出版社的人员返回上海,有关中国加入国际笔会的细节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还有林子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情更是被热炒。

有位上海的史学家公布了一封电报,正是林子轩拒绝斯文赫定的那封电报。

说明了林子轩为了国家利益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诱惑。

这让林子轩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真正成为中国文坛的领袖人物。

鲁讯同样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刘半侬曾向斯文赫定提议鲁讯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让台静侬写信给鲁讯询问意见。

“诺贝尔赏金,梁启朝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鲁讯写信拒绝道。

林子轩的回国引发了一阵舆论热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潮总会过去。

只有等到10月份,瑞典文学院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的时候才会热闹起来。

林子轩对此不抱太大期望,他的心态很平和,只要活着,总有获奖的那一天。

1927年10月8日,鲁讯从广州来到上海,和许广评住在闸北区虬江路景云里23号。

他们对外宣称,说是许广评帮鲁讯校对文稿,鲁讯住二楼,许广评住三楼。

许广评对此颇为坦诚:“关于我和鲁讯先生的关系,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

就这样,林子轩、胡拾和鲁讯都在上海生活,只是他们的交往变少了。

每个人身边都聚集着一批文学青年,把三人当作导师,走着不同的道路,并且渐行渐远。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