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清军班师 (第2/2页)

手的问题。

何洛会的意思是,派出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和盛京方面取得联系。征求皇太极的意见,只要这道圣旨下来以后,无论盛京方面给的答复是战还是撤,镶白旗的将领们都没有责任了。

这显然是一个看似两全的办法,但又不尽然,如果这一来一回的时间里,多铎的伤势恶化了,这个责任还是谁也担不起<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对于这个问题,尼康给出了简单的答复,那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撤军回盛京,只要是将军们共同的想法,那么肯定是法不责众的。

他们的意见达成了一致,何洛会出面起草了一个折子,大致的意思是,镶白旗将士在进攻山海关的过程中,作战勇猛,给予了山海关守军沉痛的打击,然而人算不比天算,豫亲王在招降过程中被刺伤,为了殿下的身体着想,在各位将领商议之后,决定暂且退军回盛京,再做商议。

这个折子上,有镶白旗所有千总以上军官的签名,所谓法不责众,功夫还是要做足了的。这么多人名,密密麻麻的在这个折本上摆着,估计皇上看了也应该没有脾气,这就是何洛会和尼康的想法,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时间还是有市场的。

就在这一夜之间,他们商量好了一个很周密的撤退计划,包括由谁来断后,由谁来护卫中军,由谁来押运粮草等等。当然,对于多铎本人的护卫任务,落到了鳌拜的头上,同时负责护卫的,还有都司叶满树。

大明军队向来有偷袭和劫营的习惯,所以这次撤退,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负责断后的军队就留了五千人,由副将何洛会和参将孟加拉虎亲自统领。走在队伍的最后面。而最前方则是多铎的车架,因为多铎现在是重伤员,他们不敢走快,以免颠簸对伤口引起更坏的连锁反应。

他们的一切准备都是徒劳的,虽然这些都是必须的,在大清军队拔营撤退的同时,山海关方向的流动警戒哨就发现了端倪,斥候兵迅速的报入了城内。袁应文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当时的反应就是,多铎现在的状况很差,或许是重伤,或许是已经被刺身亡了。

这对于山海关驻军来说,应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了,这短时间以来,粮草极度短缺,城池也并不坚固,器械武器相比起攻击方来,这是出于劣势的。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对于守军不利。可是,现在这一刻,袁应文有些激动。

如果不是面对着这么多的属下,也许他会因为激动流下眼泪,可是他没有。又一个斥候兵进来,报告了同样的消息。

这时候,已经确定了,清军没有开玩笑,他们确实在又准备的撤军了。大明的将士们,获得了这场对决中的完胜,因为他们没有外援,也没有优势兵力,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撑,他们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信念来打赢了这场战争。

袁应文此刻很想告诉战士们,气可鼓不可泄,只要大明的军队永远有这股子精气神,任何来犯之敌都会在山海关这座城池之下,折戟沉沙!

帅帐内的将领们都激动了,他们得出了一致的建议,那就是趁着敌军撤退,对他们发动进攻和袭击。

宜将剩勇追穷寇,这在军事家的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普遍的事情。伟大的军事家戚继光先生就说过,以肃整之阵,堂堂之军,彼来我往,短兵相接。就是说,你就摆正了阵型,鼓舞好士气,放心去追赶就好了。

在这样的群情激奋执行,袁大人做出了他的判断,那就是:任由清军撤军,大明一兵一卒都不许出兵追赶,违令者斩!

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大清部队的撤走是有理由的,因为主帅受伤,那么肯定也是有准备的。这是一场残酷的战役,偷袭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有效。

敌方毕竟是撤退而不是溃败,这个时候追上去是要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