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刘备遗信(大结局) (第2/4页)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获得法统。

如今刘备去世,刘禅在洛阳原本的太庙基础上,重新修建里第三座庙宇。

不同于高祖庙和世祖庙里历代西汉与东汉皇帝灵位,中祖庙里空荡荡的,建在原来明堂所在的东北方向,南宫的正南方,开阳门外。

三座庙宇祠堂并排在一起,刘备世系这才第二代,但按照他的遗嘱,里面除了是个祠堂以外,外面还建了一座庄园。

庄园中移植了几株桃树,据说是刘禅上个月特意派人从附近山里挖来,其余还有一些桃树苗种着。

因是大年初一,正月时分,桃树没有开花结果,只有几片早春刚长出来的绿叶,孤零零地挂在枝桠,随着徐徐吹来的北风,轻轻地摇曳。

刘禅等人进了庭园,穿过这些满庭尚未长大或开花结果的桃树,来到了祠堂前。祠堂内除了一些祭祀用品以外,上面的灵位架上空空如也,只有刘备一个人的灵位。

“先帝!”

众人进入庙宇内,齐齐弯腰拱手行礼。

刘备的墓地并不在洛阳。

当初他在襄阳病逝,便安葬在了襄阳南山的昭烈陵,史称惠陵。

原本刘禅想过要迁徙墓葬回北方,至少要回到洛阳。

但在群臣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来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二来迁徙墓葬耗费巨大,不能在国家百废待兴之时消耗无度。

不过太庙也往往被看作是祖先魂灵寄托之所,因而到这里如见先帝。

刘禅进来之后,太常卿等祭祀官员就先让他按照礼仪跪拜,然后祷告祭祀,众臣上了香火,一系列流程繁琐冗长,却无一人嫌辛苦。

因为汉时祭祀是庄严肃穆的,不管是祭祀祖先还是天地,都是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无人会摒弃,也无人敢摒弃。

又大概过了半个多时辰,群臣就只吃了早饭,两场祭祀下来饿得饥肠辘辘,有些人甚至已经站都站不稳。

刘禅体恤老臣,也没有继续拖延祭祀,很快结束了祭祀之后,就下令祭祀结束,大家各自回去。

毕竟是新年初一,大家都想回家团圆过年,就没必要再折磨大家了。

群臣们便纷纷散去,唯有沈晨、诸葛亮、关羽、张飞、徐庶、庞统六人被刘禅叫住,众人在祠堂门口站立。

“陛下!”

几个人向刘禅拱手行礼,刚才刘禅让小黄门过来招呼他们,现在都在等着刘禅出来。

小胖子面色比较沉重,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他也嬉皮笑脸不起来,认认真真地上去向众人回礼道:“朕,代父皇,谢过诸位了。”

“陛下言重了,臣等随先帝起事,义同生死,只恨国家走得太早,且当时天下未定,我与三弟不能履行同生共死之诺言。”

关羽一时感慨。

当年桃园一壶酒,三人恩同兄弟,自此义气相随,不离不弃,终究成就一片伟业。

只是如今斯人已逝,纵使天下一统,亦令关张充满了悲伤。

刘禅就说道:“如今天下一统,父皇的遗愿也终于能够完成了。在他龙殡归天之前,曾经留下过几封信,要我在一统天下之后,交予给诸位。”

说着他就从袖子里取出几封信来,交予给众人,这些信件显然是刘备预知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所写,交给刘禅保管。

众人接过信件,沈晨看到信封上写着“小先生亲启”五个字,顿时就觉得鼻子一酸,想起了从前。

那时还在徐州,曹操对徐州数十万百姓举起了屠刀,宗族迁徙迫在眉睫。唯有刘备从公孙瓒那借了乌丸胡骑千余,又有老弱残兵数千人前来驰援陶谦。

沈晨帮助宗族逃过了曹操屠戮,得到陶谦召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刘备。还在曹仁屠戮缯阳聚的时候,被刘备所救。

因为这份恩情,沈晨也一直记着。后来也劝说过刘备放弃徐州,毕竟曹操势大而不可为。

但纵使明知敌人强大,刘备依旧是为了保护弱者而奋力抽刀扑向强者,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即便多年过去,也仍然回荡在沈晨脑海里挥之不去。

沈晨打开手中的书信,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先生坐前,若小先生能看到这封信,大抵就说明大汉已经一统了,我也能死之安心矣。”

“遥想当年徐州之时,我不听小先生之言,还是决定在徐州抗击曹操。那时我并不是觊觎徐州,而是徐州百姓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