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比得上在终南山长伴香火逍遥自在呢?”

“这种道理就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够懂得的了。五台山佛称清凉,道称紫府,老子便在此处收取人间香火。道土有事自然要寻老子,这就譬如民间有冤债要寻天子一样。‘道心无处不慈悲’,我就不能登紫府,代祖师清清这里的妖气么?”

第八章 察民情挥泪抑圣怒 遇刺客扬威镇妖邪

却说小道士李雨良在沙河堡的客店里与康熙消夜清谈,一语道出了自己的此行目的,是为了替太上祖师扫荡紫府的妖气。魏东亭心中猛然一惊。他知道,李雨良所说的“妖气”,是指的大同知府周云龙;也知道,这周云龙是吴三桂选派来的西选官。可是,这位山西大同的知府,又怎么得罪了远在陕西终南山的道士李雨良?李雨良又为什么千里迢迢,冲风冒雪地赶来寻仇呢?魏东亭却怎么也想不出个道理了。便一言不发地静等着李雨良说下去。

康熙皇帝对李雨良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从说话到神态都像女人的年青道士,不仅眉宇之间绝无一丝的矫揉做作,更使人觉得,他如果换上女装,简直又是一位苏麻喇姑。要是自己身边有一僧一道两位出色女子的辅佐,倒真是一大快事。此刻,康熙见李雨良忽然住了口,便兴奋地说道:

“好!雨良道长果然豪爽,与令师兄胡宫山竞是一样的秉性,可钦可敬!只是不知道长所说的那位知府叫什么名字,他很贪吗?”

李雨良没有正面回答康熙的问话,冷冷一笑说道:“自古以来,做官的哪个不贪,小民百姓也认了。可是这位知府大人岂止是贪,简直是黑了心!”

此言一出,坐在一旁的店主人沉不住气了,忙上来插话:“爷是京城里来的,不知道咱们这儿的苦处啊。这位太尊姓周,叫周云龙。听说他早年多次应试都落了榜,却不知怎么投靠了平西王爷,被选送大同府做了知府。唉!也是我们这儿的百姓该倒霉。自从前年鳌中堂坏了事,百姓刚缓过一口气来,就遇上了平西王爷的西选官。众位想啊,一年里头,地里就打那么点粮食,交完租子支完差,还要给平西王爷纳税交贡。这位周太爷呢,坐在棺材上卖灵幡——死要钱。他没完没了地催捐,名堂多得像无常鬼索命一样。唉,没法过呀!”

康熙吃惊地问:“哎,不会吧,哪有那么多捐呢?自康熙二年到现在,山西就免了四次钱粮。去年,山陕总督莫大人又报了灾情,奏请朝廷恩准,免了大同府的赋税,这周太尊又催的哪门子税捐呢?康熙这话说得不假,这都是他亲自批复的奏折,他还能不清楚吗?可是店主人却苫笑一声说道:

“爷说的是朝廷的恩典,可下边满不是那么回子事儿。就说这火耗银子吧,莫大人只要九分二厘,老百姓也还能出得起,可是周府台一下子就加到四钱三,光这一项,就把皇上的恩典都吃光了。”

康熙知道店主人说的这“火耗银子”,是历朝的一大弊端,原来,因为百姓们交纳的赋税银子都是散碎的,地方官收来后,要重新化铸成大锭才能上交入库,一入炉,自然就要有损耗。所以叫做“火耗。”可是这个损耗,从来都是在上缴的份额内抵销的。地方官为了渔利,把这个“火耗”的损失,加在纳税人的身上,自己从中渔利,就成了贪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遇上了那些黑了心的贪官酷吏,又随意追加火耗的数目,像这周知府,把火耗追加到四钱三,一两上税银要百姓出一两四钱三,这样干法,百姓能受得了吗!听了店主人的诉说,康熙的脸色气得发白,连拿火筷子的手都有点微微颤抖。魏东亭怕他一怒之下露了身份,忙在后面拉了拉他的衣服。康熙猛然醒悟过来,镇定了一下情绪,向店主人问道:

“唔,这个周府台是心狠了一些,不过,就这么一条,也办不了他的大罪。还有吗?”

店主人听这位龙少爷追问,心想,他必定是京城的贵介子弟,也许能替老百姓讲讲情呢,便壮了胆子说道:

“爷台身份高贵,既然劳您问了,小的也不敢欺瞒。咱们这位周太爷,大概一肚子的学问都让狗吃了。我这小店的隔壁住着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守着个独生女儿,因为交不上赋税,周大爷就要拉他家的女儿去抵债。唉,周府台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娶这十五岁的黄花闺女做小,在这佛山跟前,竟也不怕佛祖降罪,造孽呀!还有,魏爷来号房子的时候,见到西院里已经住了二十多位贩马的人,其实,哪里是住啊,他们是让扣在这儿的。”

“啊,为什么?”

“这伙贩马官,都是正正经经的生意人,拿了河南府的茶引,用信阳的茶叶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