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李廉想着几个阅卷考官的行文规则,他觉得这个儿子又会出一次风头。

***

贡院灯火通明,大门紧闭,并有无数禁卫紧紧驻扎在此地。

这里,十多个书吏和八位阅卷官在考试之前就被集中在此地,在没有将考卷审阅完毕,他们吃喝拉撒都不得出院子半步。

考试和卷子送上来已经有十日。

在场的人都埋进了卷子里,眼睛干涩,神色疲惫。

正好是晚秋之时,北边又冷得快,屋子里已经烧起了炭火。

炭虽是好炭,可是屋子人多,窗户也不能多开,居室可以说是闷到了极点。

阅卷官还好,总归是审阅而已,而书吏就辛苦了,跑来跑去,不仅要四处劳作,而且需要伺候阅卷官们。

在此地待得久了,大多人都有些耐不住烦闷,阅卷做事的速度越来越慢,比之刚开始讨论,现在的气氛已经低迷到了极点。

大堂正中坐着的是这次阅卷主考官孟恪徽,他是洪元十四年的进士,经过十多年,他由一个小小的翰林庶吉士已经成了正三品礼部侍郎。他不仅深得太上皇宠信,而且实权在握,这次被派做北直隶乡试的主考,在近几年的主考中身份权利最高的一位。

主考官审卷的事情并不需要他亲历亲为。按照阅卷程序,在所有考生考完后,他们的卷子都被誊录糊名,随后,由书吏们将其打散顺序,查看格式之类的东西,格式错误,字迹不清,空卷等各种明显毛病的卷子都会被撤下去。凡是在这一关被刷了下去,这些卷子再无出头的指望。当然,也不是任由这些书吏为所欲为,科举考试关系到国之大政,这自有一套严谨的程序。

书吏刷下去的考卷,会有一位副考重新复审,若有书吏出了差错就是大罪,副考复审后,主考也会随机抽取几个查看。

一切没问题后,书吏将剩下的考卷归类编号,然后平均分给众多副考。

副考们要从这些卷子中选出有一定水准的文章之后,然后判定等级。这些选出来的,便是符合中举的文章。为了公正公平,这些中举的文章会经过四个副考统一判定符合才会被彻底留下,成为准举人。

所以说,录不录取,主考官做不了什么主。主考官的作用便是时不时的审核一下,然后接过副考官们送上准举人的卷子再复审一遍,符合条件后,最后判定名次。

这样复杂的阅卷程序,经常有几位副考因为某些试卷吵起来。

孟恪徽生性严肃,偶尔抬头扫向屋内众人,叫人噤若寒蝉。所以这群副考官将有争议的卷子放到一旁,准备在最后的一刻争论。

孟恪徽端起茶,端坐首位养气,然后叫书吏将那些有争议的考卷拿过几份看看。

正看着,突然间他听到底下正在审卷的副考官们发出一阵喧哗。

孟恪徽立刻抬起头,脸一沉,拍了一下桌子,喝道:“严肃清静之地,大声喧哗成何体统?”

一个副主考慌忙请罪:“禀孟大人。是属下们看到一篇奇文,众人忍不住叫出了声,还请大人恕罪!”

孟恪徽心中好奇,这几位副主考也是才学出名之人,能让他们共同叫声的文章绝对不简单。

“哪一篇文章,拿过来给本官看看。”

那副主考转过身,从围着的书案中拿出一份卷子,然后恭敬的呈了上去。

卷子有些皱,看来被这些副考都看过了。

展开卷子,孟恪徽先是皱了皱眉,随后竟然入了迷去,当他看完后又忍不住通读一遍,最后拍了一下桌子,赞道:“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

众多副考相互对视一眼,他们这些人也有不爱此文的,听到主考这样大赞,心中不由大惊。很快,大伙都想起孟恪徽这位主考的风格,心中摇摇头。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此句精妙,我是做不出来的,没想到这样的锦绣文章竟然出自一个秀才之手,该判第一!各位觉得如何?”

众位副主考心中腹诽,他们有反对的余地的吗?

呈上考卷的副主考率先说道:“我等认为此文足可会试扬名,我瞧了好几天,没有瞧到一篇超于此文的。”

其余的副主考纷纷附和。

孟恪徽拿起朱笔,突然好像想到什么,他放下朱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