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经验去理解的一部影片。

9

在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影片;但是人们在误解它们;真正理解的人很少。

10

萍乡人管看大片叫看大便。萍乡人爱看美国的大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王小波

王小波

近来在网络上看到两个新闻,一个是相关于集体暴力的新闻,一个是相关于个体暴力的新闻。前者讲的是:在某省某县发生了聚集的群众(国家所谓黑社会及不名真相的群众)火烧县公安局、掀翻数十辆车子的事情。后者讲的是:在某国际都市一公安分局,一男子手持水果刀,直捣局内,连杀1名男性保安和10名男性警察,致6死5伤的事情。看到这两个新闻,我首先想到的是:那6名警察算不算因公殉职?其次想到的是:要有那么几个歹徒同时闯入,连局长大人在内的全部大楼的男性警察,岂不是要被杀光?再次想到的是:要是那县公安局给黑社会主动的乖乖的交纳了保护费,就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了!最后想到的却是两个在华语文化圈内知名的作者。一个是*,一个是王小波。

在我看来,*是作为一个批判者、反抗者和幸存者而闻名于华语文化圈的。

怪才一说,已经成为定论。在一个封锁知识、钳制思想、公共话语的地盘被权力严格限制、严厉管制、严密控制的国度,一个跳出了权力的魔爪而畅所欲言的人,他所讲的很多话,是一些人的心理话,也指出了其余的大多数人不可不知道的真相。他因此而被誉为怪才,也因此暴得大名。即便在未来中国的文化史上,*还还将是一个被记住的人物,虽然他的文字显得那么粗糙,某些思想也有点偏激或稚嫩。

青年*,可说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却算不上是个思想家。他只是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下的一个幸存者。清醒本身包括了对于自身传播相关于公正和公众幸福的必要知识的义务的认识,即不再保持沉默的义务。作为在思想的大屠杀下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有义务向人们讲述大屠杀的真相,并通过或有很大影响力或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话语和行动去挽救更多的人们。对于制度的反抗和批判本身就证明了*是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在完全可以称做垃圾、毒药和犯罪工具的文字和谎言大行其道的国家和社会,不论这样的一种良知是不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在人们的困惑和诧异中,他总算是为人们带来点清醒。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这样的青年太少,曾经有过很多这样的青年,也逐渐被污浊的社会所同化。

中国人的悲哀之处不在于能不能够理解这样一个青年,而在于能不能够象这样的一个青年一样有所作为。在对于许多的事情感到恶心并呕吐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决定继续忍受下去。在对于许多的事情感到愤怒并几乎冲动几乎成为暴力的施与者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决定继续忍受下去。不正常的社会,需要有着太多的不正常的人们,才能维持下去。

在受骗的人们被骗取富的时候,有人同样被骗取财富,他们都不认为这是一种欺骗。人们是并不糊涂的,他们只是被欺骗而已,欺骗有时是那么的有力,以至于大多数人们竟然不会产生怀疑。在这个时候,*和王小波都认识到了欺骗行为的存在,他们不愿意受骗,并告诉正在受骗的人们,也不要上当受骗。

王小波说: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说这个话的时候的王小波,意识到了罪孽的存在。王小波还说: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 说这个话的时候的王小波,已经不再是一个青年,他发出了不属于青年的感慨。他的绝望大于愤怒。而*,则是愤怒大于绝望。

如果要我在王小波和*之间只选择一个来阅读,我将选择王小波。我看中的是那语言文字的精当雅致和思想的深刻清醒。相比于王小波,*除了一个青年的热血与愤怒以外,在其余方面,是差距很大的。王小波并不缺少青年的热血与愤怒,他所具有的是多出的一份理性,多出的来自于人生经验的深思,以及能够带给别人的审美的愉悦。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充满了个体生命对于人性被压制、自由被限定、制度性和社会性的荒诞宰制个体生命自由的痛苦、绝望、惶惑、反抗的欲望。对于有过同样生命经验的人们来说,那是令人感动的。我深深的感动于他的文字。他的小说本身就是他本人不愿意给出话语的捐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