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部分 (第1/4页)

按理说土耳其以前的时候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可是现在只能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了,尤其是是在第十次俄土战争的时候,可以说双方打的是尤其惨烈的。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到19 世纪下半叶已经衰落,为了挽救帝国,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有识之士展开了一系列救亡运动,进行了民主改革,1875年底,奥斯曼帝国(1299~1922)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齐兹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为苏丹。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错乱的穆拉德为苏丹。成了了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立宪君主政体,但民族矛盾在民主的旗号下蔓延,。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了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巴尔干西北部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面对这种局势,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了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它认为,1853~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自己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了威信和影响,它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绝。

土耳其恃仗着英国在背后的支持,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和于1876年6 月30 日对土宣战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土耳其政府时,沙皇便于1877 年4 月24 日正式对土宣战。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均宣布加入俄方,共同对土耳其作战。

战争开始前夕,俄国有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3000门炮,组成16个军。根据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前线展开9个军,其中2个军10万人组成高加索集团军,由皇弟米哈伊尔?尼古拉那维奇大公指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奥谢季亚等地的民团加入了高加索集团军,取守势。集中7个军30万人在多瑙河前线,俄国将军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斯托列托夫指挥的保加利亚民团也加入了多瑙河集团军,预计当面土军因为分兵镇压保加利亚人,在战场上不能超过15万,俄军可以凭借2倍的数量优势快速突破巴尔干山脉,赶在西方反应之前攻破伊斯坦布尔,决定战局。多瑙河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皇弟老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整个宫廷和他在一起,实际上指挥作战的是参谋长米柳京。

奥斯曼帝国(1299~1922)经过军事改革后,全军40。6万人858门炮,其中28万集中在欧洲,阿卜杜勒?克里姆?纳迪尔巴夏指挥。12。6万在亚洲,由艾罕默德? 穆赫塔尔? 帕夏指挥。土耳其土耳其的黑海舰队有22 艘装甲舰、82 艘非装甲舰,763门舰炮,官兵1。5 万人,质量上比新建的俄国黑海舰队有优势,司令是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英国人霍巴特帕夏,奉命封锁黑海。考虑到陆军兵员不足以进攻,决心依托多瑙河四角地带和巴尔干山脉进行纵深防御,等待西方国家援助。俄军在军事组织、部队训练、指挥人员的素质以及部队士气诸方面均较土军占优势,但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却不如土军,因土军武器来自英德美三国。

战争开始后俄罗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陷土耳其大面积的领土,俄军的胜利引起了英国和奥匈帝国(1867~1918)的恐慌,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马尔马拉海派出了一支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摆出一副不惜决裂的态势,这迫使俄国放弃了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