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生命之歌》由王晋康创作,是中国科幻作家在类人机器人题材上的经典作品。故事里的机器人“元元”是个永远具有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成熟。终于,他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迈入生命界线的法宝——由遗传基因密码组成的音乐。元元想把这曲“生命之歌”输给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器人伙伴,而那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作者给予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我们说某个人象台机器时,多半含贬意,指他作事不知变通,只懂得服从命令。而机器人在故事里通常就尽力展示这种“机器性”。在《终结者》里,机器人被烧去外壳、炸断身躯,仍然要执行刺杀任务。不死不休。

与“终结者”那种无坚不催,不可战胜的机器人相反,科幻作品里还有相当文弱的类人机器人。在《异形》里,类人机器人没有什么法力。他们象人一样脆弱。格斗时抵不过一个壮汉,更抵不过刚猛的“异形”。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时,也象人一样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而不是将仪器配在身体里。 电影里仅有一次让他们表演了一次。在第二集开始,类人机器人师傅把手平摊在桌面上,用利刀快速击刺指缝,显示其准确性。但就是这次也演砸了:机器人刺破了皮肤,流出白色人造血,被女主人以看穿了身份。

菲利普迪克在《银翼杀手》(The Blade Runner) 中描写的类人机器人介于两者之间。单独格斗时,人类个体在格斗时,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的力量也很有限,寿命更只有四年。故事将机器人摆在被人们同情的位置上。它们中的优秀者突破人类的防线回到地球,试图延长生命,并最终获得人类的情感。但人类却派出代号“银翼杀手”的特工人员,将这些血肉之躯毫不留情地一个个除掉。

影片最后,机器人领袖虽然能够制服“银翼杀手”,却未取其性命,而是倾诉内心痛苦之后,在冷风冷雨中逝去。在这部作品里,机器人反而比人类更尊重生命。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5…4)

第四节:非人形机器人

不过,人类虽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晶,但在身体方面却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奔跑不及猎豹、视力不及鹰隼、搏斗不及狮虎,作家们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出于比喻或者娱乐目的,科技方面的理由倒不多。

后来的科幻作家们注意到,一台机器只要拥有智慧就可以,不似人形反倒更有价值,能够完成以人类的体形办不到的事情,于是他们便设计出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比如,中国作家郑渊洁在《活车》中,设计了一辆智慧的轿车。刘维佳在《我要活下去》中,设计了一艘活的飞船。它不仅拥有智慧,甚至船体都由可以生长的人造细胞构成。宇航员在断粮时可以从舱壁上取食充饥。

这类拥有智慧的飞船还出现在美国科幻片《撕裂地平线》中。那只飞船在“异度空间”里着了魔,成为生命力,并诱使里面的宇航员自相残杀。

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构思,那就是机器动物。在《西部世界》里出现了机器蛇。在《全面失控》里有一只机器犬,它在飞船坠落于火星表面后失控,威胁宇航员的安全。而在《换妻俱乐部》里,则有一只可爱的玩具机器狗。

科幻中的机器动物很少见。不用机器模拟人,而让它们模拟动物,原理上并不复杂。但让它们拥有怎样的习性,倒是一个问题。它们是动物形状的机器人,还是彻底的机器动物?如果是机器动物,那么制造它们的目的何在?毕竟这些机器动物也要由电脑来控制。而电脑主要是为了模拟人脑才被制造和发展的。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5…5)

第五节:超级电脑

令人遗憾的是,机器人虽然屡屡在科幻作品中掀起热潮,但在现实中似乎并没有多少回应。需要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地方并不多。精密工厂、救援行动、太空探险、进入深海或者火山等等,这大概就是机器人目前全部的用武之地。

于是,到了晚近时期,科幻作家们将产生人造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了电子计算机上。软件程序这个东西更有“灵魂”的味道,而机器人的物质皮囊则被彻底抛弃。

最初,科幻作家们并没有直接构思电脑生命,而是描写超级电脑所产生的错误。在这类作品里,人的智慧无法对抗僵化的电脑程序。迪克森(GrdonDickson)于一九六五年所写的《电脑永远是对的》(putersDon‘tArgue)就是这类题材的典型。主人公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