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倪匡也创作过人工诱变返祖题材的小说:《再来一次》。不过,在这篇小说里,人工诱变返祖并不是目的,而是一场事故的不良后果。科学狂人“蒙博士”研究返老还童技术。他从人体中提取中“防衰老素”,由于没有实验对象,他就到处诱骗渴望恢复青春的老年人进行实验。结果,实验对象不仅“还童”,甚至一直回复到胎儿时期的形态,而体积并不会缩小。于是就形成了许多半人半兽:鱼形、兔形……而当他们重新生长时,不再变成正常的人。倪匡在作品里,提到了“反应停”导致畸形婴儿产生的著名科技事故。显然,当年那些无臂婴儿的惨剧给了作者极大触动。

而目的清楚,计划完整的人工诱变返祖,则出现在大陆作家绿杨的长篇悬疑科幻《基因幽灵》里:某中东独裁者想通过生物技术,培养出一只超越人体极限的无敌特种部队。欧洲生物学家霍罗德秘密接受了任务。他认为,人类智力进化的同时,肌体则在退化。如果将保存在人体DNA中的动物基因诱发出来,便可以形成兼有人的智力和某些动物机能的超人。但他还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诱变,只能通过实验积累经验。

于是,这个实验被偷偷转移到中国海南的一所医院里,通过几个受院方雇用的外籍医生来进行。他们在不同病人身上进行诱变实验,形成了一些返祖个体。有的可以产生叶绿素,有的可以用腮呼吸。有的生出鳞甲。

还有一部科幻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基因上的返祖诱变,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部队作家朱苏进的《四千年前的闪击》。一个痛感现代人类萎缩退化的科学狂人带领部下,到北极圈的冰层里找到一具远古人类冰冻的尸体,取其尚有生命力的精子来培养“优秀人类”。他认为,这样蕴育出来的后代拥有超常的生理潜力。

婴儿长大后,被送入特种部队训练基地后,凭借先天的动物本能,迅速成为杀人高手。但是,大街上一块画着白熊形象的广告牌激发了他保留的“远古记忆”,因为他的祖先便是北极熊的死敌。这个跨越时代的混血儿发了狂,驾驶坦克冲出营门,滥施武力。最后,军方不得不派出特种部队予以消灭。严格来说,这应该算是一部“反退化”题材的科幻小说。毕竟,人类以体质衰退为代价求得智力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6…7)

第八节:机器的进化

许多科技史专家都喜欢把技术进步类比于生物进化:它们都源于合适环境的需要,都有变异和选择过程。一位十九世纪的科学家这样写道:“从我们先祖使用的简单的棍子到我们今日使用的蒸汽机,机器已经经历了一系列非常迅猛的变革。这种日趋复杂的变革,极有可能派生出存在于现有的动植物王国之外、由各种形式的机械组成的机械王国。”(勃特勒,转引自《技术发展简史》1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乔治巴萨拉George Basalla著)

当然,这里所说的机器进化,还必须有一个中介,那就是人!一旦人不愿意再创造更先进的技术,这个进化链条就打断了。而科幻作家们则描写了一种机器自己的进化。在这里,进化似乎更是生命的一种表征:如果机器自己能进化,也说明它们“活”了。当然,自然进化的前提是“上帝”制造的DNA,机器要自己开始进化旅程,也需要人类这个上帝设置类似的程序。

在著名科幻系列影片《终结者》里,那层出不穷,一个猛似一个的机器人,并非出自人手,而是反叛人类的“天网”制造的。这其中已经包含着人工进化的内容。只不过它不是该系列片的重点。

以机器进化为主题的作品,前苏联科幻作家德涅伯罗夫的名篇《蟹岛恶梦》算是一个经典:某国海军部委托工程师库克林研制出一种形似蟹类的机器人,把它们放到一个荒岛上。这些“机器蟹”根据程序彼此杀戮,然后用死亡机器蟹的材料改造自身。海军部希望通过这种人为的“优胜劣汰”,进化出一种强大的武器。然而,由于他们忽略了小岛环境的特殊性,机器们疯狂进化到最后,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属怪物。这个怪物在战场上毫无用处,因为它从很远处就能被敌人发现。而且库克林也因为口中有一颗金属假牙,被进化中的群蟹杀死。

几乎在同一时代,美国科幻作家菲里普迪克也在科幻短片《第二类型》中,描写了一次人工进化:美苏爆发战争。美国军队节节败退,甚至被赶到月球基地。惟一扳回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可以人工进化的“机器钳”身上。最初,机器钳的身体很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机器蟹,是一只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