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们看到了属于变异现象的自然“传心术”。在本节里,实现传心术的是技术,因此,人人都可以使用它。

在科幻片《脑海狂飙》(Brainstorm)里,一个科学团队集十年之功,研制成功了电子传感术。通过复杂的传感头盔,一个人的感觉可以完全传给另一个人,不仅有视、听、嗅、味、触这些感觉,甚至有躯体内部的感觉。当一名歼击机驾驶员在飞行时的感觉传递给他人时,即使那个人不动弹,身体都会有近十G的加速度感觉。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即时传递感觉,更可以把一个人的感觉录制下来,播放给他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产业,可以提供技术训练、旅游服务,甚至性服务。有的人沉迷于性感觉的传递,无法自拨。研究负责人莉莲心脏病突发,临终前记录下濒死体验。结果这盘带子竟然要了别人的命。而迈克尔夫妻感情破裂。通过互相体验对方的感受,又唤发了初恋感觉。

科幻电影《奇怪的时代》(Strange days又译《末世纪暴潮》)中,电子传心术也是主要的故事背景。这部片子里,它已经能够规模生产,被俗称为“搭线”,是一种类似毒品的被禁用的技术。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在被害人和自己的头脑间进行“搭线”,让被害人在死亡恐怖中死去。而破案的关键也是“搭线”。

在《超时空战警》里,未来社会的人们使用电子传心术,进行无体液交换的“无害性交”,为的是避免性病传播。双方在想象中达到性高潮。当然,那是一个讽刺,嘲笑人们回避自然的变态倾向。

读者可能会想,如果这种传感术发展起来,现在以文字、数据为内容的信息技术是否就会败落?被替代?我想不会出现这个结果。这种内心世界的完整传递,固然全面、生动、细致入微,但却不会是清晰的。不要说他人的内心,就是自己的意识,谁又能清晰地把握呢?

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变动不定的“意识流”凝固下来,明晰下来,供理解和传递。在商业、科研、司法等许多领域,人们并不需要传递模糊的感觉,而是要传递准确的资料。将来,这种电子传感术会成为数据信息传递的重要补充,但不大可能替代之。

第四节:物质——信息传输法

笔者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时,喜欢开玩笑说,你可以用宽带下载到我那里,不用买票,也节省了时间。朋友们每每听到此言就说,知道你是科幻作家,就爱幻想!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个想像不是我的,我只是偷了科幻前辈们的一个设想:物质——信息传输法。今天,人类已经能够获得每秒16点7公里的速度,还将获得比这快上许多倍的速度。然而,有什么比瞬息间越过千山万水更快的交通方式呢?一些科幻作家们不再囿于简单的物质搬运法,进一步设想用“物质—信息转换”的方法获得速度的极致。

他们设想,将物体甚至人体进行彻底的全息扫描,每一个细胞的每一点信息都包含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巨大的信息流以光的速度传到远方,在那里通过机器复制出来。如果用它来传递一个人的话,这个人的本体虽然在被传输的瞬间就已经毁灭了,死了。但在几万公里甚至几万光年的远方,他会连思想感情都没有差别地被复制出来。

短篇科幻小说《苍蝇》是“物质—信息传送法”的经典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发明家,他在自己的家中制造一个“物质—信息传送装置”,物体在一个传送机里被分解记录,在几米远的另一个传送机里被复制出来。发明家勇敢地用自己作实验品。不幸的是他没有发觉,一只苍蝇跟着他飞进了传送机,于是,当他从终端里走出来时,变成了人身蝇头的怪物。由于无法找到那只飞走的苍蝇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发明家只好请求女友用工厂的重锤将自己丑陋的身体砸烂。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物质—信息传送”的概念变成了恐怖的形象。

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短篇佳作《闪光的生命》,也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物质—信息传输实验”。那个被复制的人只有半个小时的生命,他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其“原版”犹豫再三再不敢去作的事情,向心上人求爱。更有趣的是,在他这么作的时候,他的本体仍然活着,并试图阻他。

电话线在一些科幻小说里,成为物质信息传输法的载体。在韩松的《电话之旅》中,电话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接线员甚至负有任务,防止外敌从电话线中入侵。在科幻小说《午夜的电话铃》(傅雪峰著)中,这种传输法成为贵妇人劳兰排解寂寞生活的工具。由于电话号码拨错,她误入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