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在深海那种恶劣的环境里产生智慧生命,多少有些超越科学实际。不过,无智慧的海怪却是许多科幻作品喜爱的题材。与海人相比,海怪就好接受了,因为深海里没有被查明的生物种类,远远多于已被发现的生物种类。其中,大王乌贼就经常被科幻作品描写到。一是因为它体形巨大,最大的约有十八米长,二是因为它常年生活在深海里,即使是海洋科学家也很少见到它。最初,人类还是从抹香鲸的胃里发现它的残肢,才知道深海里有这种怪物。三是因为它与人类熟悉的鱼虾等海洋生物相去甚远,形状怪异。早在二十世纪初,威尔斯便在短篇科幻小说《食人海怪》中,描写超级大王乌贼袭击法国海岸的故事。在《海底两万里》中,抹香鲸大战大王乌贼是一个经典场面。而在科幻电影《极度深寒》(Deep rising)里,编导更是根据大王乌贼的形象,虚构出一只差不多和邮轮般大小的海怪。它拥有数不清的吸管,每个吸管都可以吞进一个人。吸干它的体液,再将残体吐出。影片最后,海怪现出头部,用一双睁狞的巨眼盯着主人公。那个细节也完全符合大王乌贼的生理特征:它有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酷似人眼的巨眼。

前苏联科幻作家甘梭夫斯基在《海港之魔》中,更超越海洋生物学知识,描写了一种集体生命式的海怪:一个苏联人来到某热带海港,听那里的法国人讲海怪的故事。那种海怪由一种细小的海洋动物组成。当它们绞合到一起时,形成庞大而完整的身躯,吸血的管子,连鲨鱼也不是对手。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科幻影视吧。在那里,深海题材也是不胜枚举。1977年,第十部007系列电影《The Spy Who Loved Me》(直译《爱我的间谍》。通常意译为《007大破海底城》)与观众见面。风流的绅士间谍詹姆斯邦德在上天入地之后,这一次打入了海底,与世外狂人卡尔史登堡较量。史登堡是世界航运巨头。但他志不在钱,而在于“改变历史”。他痛恨人类社会,认为它腐败肮脏,最后必然崩溃。同时,这个怪人却深爱大海。两个念头结合起来,促使他决心推动他认为必然会发生的历史进程,那就是毁灭陆地上的人类,在大洋深处建立人类新世界。

史登堡第一次见到邦德时,便讲出一句经典台词:地球表面还有十分之七没有被探索,人类却想着去探索太空。当然,这百分之七十便指的是海底。史登堡建立了巨大的海底城。那是一个可以升降的悬浮建筑。片中另一个重要道具便是核潜艇。核潜艇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单件武器。每艘核潜艇上拥有的核导弹合计威力足可以毁灭一个中型国家。单单如此还不足以形成威摄。核潜艇的制胜法宝,还在于它长年游潜海下,不可捉摸。影片里,史登堡找到两个意大利科学家,研制出了跟踪核潜艇的仪器。并且,他还能在海面上通过遥控,令核潜艇失去能量与通讯能力,不得不浮出水面被其俘虏。史登堡连续俘获英苏核潜艇各一艘,换上自己的部下,准备向纽约和莫斯科各射一枚导弹,引发世界大战。关键时刻,邦德破解了操作系统,让两艘核潜艇自毁。英国海军则用鱼雷击沉了“海底城”。

拍摄于八十年代末期,曾获奥斯卡“最佳视觉奖”的科幻电影《深渊》(The Abyss)也是深海题材的佳作。单是影片的名字便能体现深海题材的魅力。美国海军核潜艇“蒙大拿”号航行在加勒比海域时突然失事。失事海域附近只有石油勘测船“探险者”号。美国军方紧急请求“探险者”号搭救核潜艇,并派特种兵科菲中尉带领抢救队一起前往。探险者号有一个利器——“深海之心”钻台。它专门用于水下勘测。利用“深海之心”号,人们潜入水下找到了潜艇。而出事地点周围,一些神秘莫测的东西围绕着他们。头脑“一根筋”的科菲中尉认定这是苏联人在搞破坏,并且判断这里还潜伏着苏联特工部队。而工头巴默和女科学家琳赛则认为没这么简单。

关键时刻,海面上暴风骤起,“探险者”号无法坚持,只好离开,把“深海之心”留在海底深渊旁边。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科菲越发偏执。他从“蒙大拿”号上拆下核导弹,准备和想像中的苏联特工大打一场。阻止他胡乱行事的巴默与琳赛等人都被他视为敌人。在几百米厚的海水的压力下,科菲与巴默等人在深海下追逐,打斗,最后,科菲连同核弹头葬身于深渊,而一直徘徊在他们周围的外星人也终于露了面。

影片虽然涉及到外星人,但天外来客们的戏份很少,大部分情节都围绕着人类在深海中的冲突展开。这部影片突出体现了深海题材的魅力——环境恶劣、狭小,与世隔绝,更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