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生活在狭窄的岛国,日本人危机意识极强,对灾难也更敏感。1973年,被称为“日本科幻推土机”的小松左京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没》,轰动日本,发行量高达四百万册。很快又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在小说中,日本海沟出现大量泥团,关东大地震造成二百多万人死亡,富士山也重新暴发。

地质学家田所博士预言了更为可怕的灾难:两年之内,日本列岛将沉入地下。无奈中,日本政府制定了D计划,组织日本人民撤离本土,流亡到世界各地。

虽然南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沉没的国家,但要让日本这么个大块头沉入深海,大自然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小说中描写更多的,是埋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

《日本沉没》之后,小松左京创作了它的姐妹篇《首都消失》:一股黑云笼罩住东京。不仅电波、空气无法进入,甚至飞机撞上会爆炸,竹竿伸过去也会烧掉。堪称彻底的铜墙铁壁。当然,这么古怪的灾难最后消失得也不明不白。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四编:灾难(3)

第三章:星际灾难

D三章简介

第一节:彗星袭击

第二节:太阳变异

第三节:致命宇宙辐射

第四节:其它宇宙灾难

D三章简介

和今人相比,先民们缺乏许多天文学知识,但却比我们有安全感。无论东西方,宇宙在古人的心目中都非常小,而占据宇宙中心的地球则非常大。再加上神明的保佑。只要人类不“逆天而行”,天空中就不会降下什么灾祸。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超乎想像的尺度展现在人类面前。生活在小如尘埃的地球上,怎么能不令杞人忧天呢?在科幻作品里,已经有无数种灾难自天而降,打断人类自以为安定的生活了。

彗星袭击是最早,也许是最多被使用的太空灾难题材。太阳变异也会使人类无法立足。致命宇宙辐射更能毁灭人类于无形。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宇宙灾难出现在科幻作家的头脑中。

第一节:彗星袭击

巨大天体撞击地球,一直是科幻作家喜欢的题材。1840年,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了《艾洛斯和查米恩的对话》。在这部作品里,地球受彗星撞击失去氮气,处于纯氧燃烧的熊熊大火中。

威尔斯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星》是这个题材的最早经典;一颗神秘天体冲进太阳系,直奔地球而来。威尔斯甚至将它的位置放在狮子座,一个如今天文爱好者熟悉的星座上。这颗星逼近地球时引起了巨大的灾难。好在这颗灾星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人类得以从灾难的重压下喘息过来。

可爱的大气层为我们人类抵御了来自太空的强烈射线。没有这层保护,生命便无法在地球上形成。然而,一旦失去这种保护呢。英国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叶草之夜》就描述了这种可能。一群带着绿色闪光的流星冲入大气层,美丽动人的光芒使得人们纷纷出来观看,第二天,他们都成了肓人。只有当天晚上熟睡的人和关在监狱里的囚徒幸免于难。

天体与地球相撞的题材在科幻作品里一直延续下来。到了一九九八年,竟然同时有两部这一题材的科幻巨片出现在观众面前,又一次把来自太空的危机感传递给大家。那就是《世界末日》和《彗星撞地球》。在影片中,流星带着火焰冲向城市,巨大的海啸吞没了陆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巨变中被转瞬抹去。虽然两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了个光明的结局,但相信给大家留下更深印象的,仍然是灾难本身的可怖。

第二节:太阳变异

自有文明至今,太阳从未变化,年复一年慷慨地向人类提供最终能量。但在科幻小说里,却出现过太阳变异的故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是这一题材的代表。

天文学中,太阳属于主星序,也即中年行星,离衰老还有五十亿年时间。刘慈欣将这个时间大大提前:几个世纪后,它就会变为红巨星。由此,人类为了在最后四百年时间里挽救文明,开始了“地球流浪”计划。

第三节:致命宇宙辐射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描写的超新星爆发场面,堪称科幻文学中少有的宇宙奇观。那颗超新星离太阳系只有八光年。由于中间隔着一层暗星云,天文学家从未发现它。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当它爆发后,巨大的光流经过八年到达太阳系,仍然威力无比。它进入太阳系后,蒸发了冥王星上的固态氮。摧毁了太空中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