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衬甑娜恕K�淖髌访飨源�耪飧瞿炅浣锥蔚乃嘉�氐恪�

#书#在科幻文学史上,威尔斯以鲜明的特点与凡尔纳并列为科幻小说之父。在科幻圈里,人们大多认为,凡尔纳是注重科技的“硬科幻派”,威尔斯是注重幻想的“软科幻派”。其实这个评价就象硬科幻、软科幻的概述本身,都是表面化的。凡尔纳也写作了社会题材的科幻小说,而威尔斯则预言了空战、原子弹等“硬科技成果”。

#网#在思想倾向上,凡尔纳被认为是科学乐观派,威尔斯是悲观派。其实这个分析也极不全面,至多只能够说明他们早期作品的特点,到了创作的晚期,两个人的上述特点恰恰换了过来。威尔斯开始为社会进步大奏凯歌,甚至美化战争武器的使用。或者描写了一个个乌托邦化的事件。比如让彗星改变人类的贪婪本性等等。而凡尔纳则创作了悲剧色彩十分浓厚,具备相当社会批判力的科幻小说。对于威尔斯来说,他的晚年作品说教味浓,文学色彩差,影响不及他的先期作品。而对于凡尔纳来说,他的早期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遮掩了他晚期作品的成就。

威尔斯对于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开始了科幻文学的独立时代。凡尔纳从真实的科学前沿中寻找素材,是从现实往前推的方法。或者说,是后世预言派科幻小说的代表(见《科幻纵览第四卷下卷》)。而威尔斯干脆直接设定创意,再把它们往现实中拉回来。象“时间旅行”、“异度空间”、“外星人”、“隐身人”这些题材,都和科学并无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确定下来,然后再借来科学知识,以假乱真。

实际上,这正是当今绝大部分科幻小说的创作原则。可以说,今天的科幻小说是从威尔斯、面不是凡尔纳开始的。只不过,威尔斯以自己的绝顶天才,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科幻新题材,并令它们成功地吸引读者注意。而后世许多科幻作家只不过是拾他的牙慧而已。

凡尔纳生活在影像时代之前,他的小说是真正的文字读者。而威尔斯的创作生涯则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他的小说散文化倾向比较重,早期的作品还有一定的戏剧性,到了晚期,故事逐渐退去,变得不忍卒读。但他的小说也有一个长处,就是具有突出的画面感。有许多情节几乎是用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拼成的。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较易改编为电影。

威尔斯科幻小说的又一个特点,在于其中的城市色彩逐渐鲜明。科幻是工业的、城市的文学。有别于主流文学农业的、乡村的美学色彩。而这个特点是慢慢形成的。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不难看到鲁滨逊式的优秀农夫和手工业者。他们凭一己之力就能存活。但在威尔斯的小说里,更多地能看到对大自然的恐惧。这里面以《摩诺博士岛》中的普拉迪克为典型。当他作为难民上岛后,反复絮叨,说自己不知道怎么生存下去。

凡尔纳的小说里,经常有“忠仆”的形象。他们没有头脑,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惟独对主人忠心耿耿。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太阳系历险记》中的“本—佐夫”。(现实题材的冒险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也有“路路通”这么个忠仆形象。)在《太阳系历险记》中,农奴主铁马什夫不仅是主要人物,他和那些兼职为船员的农奴的关系,更是被作者描写得浪漫、融洽。而到了威尔斯笔下,这种人身依附的“封建尾巴”就全部不见了。威尔斯笔下的人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个人。(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世纪,对中世纪封建文化的追念,却体现了许多“太空剧”科幻作品里)

国内最全面的威尔斯科幻小说译本,是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威尔斯科幻小说全集》。在这个全集的序言开篇部分,赫然写到“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将一位科幻作家评为“现实主义”作家。可能科幻迷会不知所云吧。实际上,威尔斯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科幻小说写实风格极为突出。细节逼真到极点。可以说,他在自觉地遵循科幻创作的基本规律——题材的幻想与手法的写实相结合。

在威尔斯的一生中,贡献给科幻创作的时间并不多。到了后期,他创作了《获得自由的世界》、《彗星来临》、《大空战》、《昏睡百年》、《神秘世界的人》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对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高度逼真,批判色彩十分鲜明。而幻想部分则过于离奇,有着浓厚的乌托邦情绪。

但威尔斯的终身理想却完全符合科幻小说的主流价值观,用他的话说就是建立“世界范围的乌托邦”。威尔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