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却包含着比试、较量、明争暗斗等套路,以及侠风义骨的情怀。在《光明之箭》中,两个科研团队在超光速飞船研制方面的激烈竞争,被作者以武侠式的情节叙述出来。在系列故事《幽灵在线》、《幻象恶魔》中,武侠式情节又出现在虚拟空间中。查羽龙科幻小说不仅情节和结构武侠化,甚至语言风格、人物名字都有明显的武侠文学特点。而其题材,故事的演进动力又完全是科幻的。查羽龙在外来科幻文学与中国本土武侠文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郑军1969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成为自由撰稿人,几年来专业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理论研究工作。郑军坚持科幻向现实回归的创作思想,认为世界科幻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凡尔纳时期的“近未来”,到二十世纪注重“远未来”,再到当今时代“回归现实”这么一个螺旋上升过程。他于早期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资产评估》、《青色》、《人口危机》、《白魔》等等,便极富现实感。除属于抒发个人感怀的《银河侠女传》,以及《时代之舱》外,郑军从未涉及“远未来”题材,或者讨论过“机器人”、“外星人”、“时间旅行”等纯粹属于科幻圈的话题。

2000年以后,郑军开始创作一系列以未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科幻小说,合称为“中国创造系列”。这些故事的背景均不超越创作时间十年以上,作者专注于表现现实中的科技进步、以及由这些发展带来的中国社会和世界面貌的变化。迄今为止,这个系列已经有中篇《生物圈三号》、长篇《生命之网》、《寒冰热血》、《惊涛时代》等出版。每部均围绕着一个科技主题展示。如《生物圈三号》的生态学、《生命之网》的网络科技、《惊涛时代》的海洋学。这套长篇系列还将继续创作下去。

郑军的另外一部代表作,计划长达二百万字的《时代之舱》,其第一卷《灾难群岛》已经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这部长篇虽然以虚构的千年后“奥姆真理教世界”为背景,但却浓缩了过去几百年科学文明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分析和批判了种种蒙昧主义现象与思想。

由于题材本身的现实取向,郑军科幻小说的文风与主流文学相去不远。大量真实存在的科研机构、科学家都被引入故事,起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同时,他的作品也因此便于吸收大量科学知识进入情节,使作品本身显得厚重,扎实。

此外,郑军还是中国科幻界目前主要的评论家和宣传家。在大陆、港、台几十家杂志上发表介绍科幻文艺的文章百余篇,共几十万字,并出版了《科幻小说的预言与真相》一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

王麟是天津一位重要科幻作者,本名王俊永,1972年出生。1999年发表处女作《心歌魅影》,当年便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三等奖,同年获得上海科普作协“畅想21世纪”征文二等奖。从此开始,一气发表了十几个科幻短篇,让有《死亡之树》、《盗火》、《深度昏厥》等,计十余万字。长篇科幻小说《纳米杀手》2002年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刘健 1982年出生,2003年加入天津作协。他以“吕哲”、“萧辉”等笔名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百万年的漂泊》,《非凡之环》、《星海孤旅》等作品,创作有《鲁迅与中国科幻》、《普罗米修斯的困惑》、《怀念〈潘渡娜〉》等评论文章。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带我回地球看流星》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天津另一位青年作者冯志刚于1978年出生,代表作品有短篇科幻《坠落凡尘》、《替身》、《埙和萨克斯的慢板》等。

同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并且有一定产量的作者,还有北京的于向昕、于向昀兄妹、河北的周末、重庆的常晓东、成都的唐晓鹏(唐风)、武汉的刘婕、胡行、香蝶、安徽的谢鑫、倪晓明、广东的魏爽兄弟、辽宁的冯正杰、曹通,黑龙江的付国丰、湖北的朱俊飞、湖南的付雪峰、浙江的傅亦武、河南的刘相辉、山东的宋别离等等。同时,倪晓明和哈尔滨市的阎岷也从事科幻研究工作,并有比较系统的成果。目前,中国科幻的作者队伍仍在扩展当中。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2)

第二节:新作品

九十年代开始,主流文学领域里出现了“长篇热”。稍晚一些,大约在这2000年左右,这股热潮也渗透进了科幻文学界。毕竟长篇才是文学的重武器。在九十年代,虽然也有《生死平衡》、《海底寻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