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蒋氏由知府太太教养大;是个脾气品行都上佳的女子;郭氏亦是真心疼爱这次媳。她小小年纪;父母双亡;命运多蹇;多亏了蒋知府太太庄氏教养;又有孙氏做媒;才能嫁到沈家五房这样的清静人家。

之前他们夫妻点头打听这门亲事时;族中女眷还有不少人风言风语;说蒋氏八字硬;嫁妆不丰厚之类的;又讥讽五房此举是为了巴结蒋知府。

如今又如何?蒋知府荣升在即;蒋知府的弟弟在京中亦仕途平顺;沈琦妻族有这两位长辈在;以后入仕;就多了一门臂助。

要是当初从松江富户中为沈琦择妻;嫁妆是能多些;可五房并不缺银子。

有失有得;不外如是。

这世上哪里又有十全十美之事呢?

想到这个;郭氏对孙氏的感激又多了三分。

这门亲事当初无人看好;即便是孙氏牵线;郭氏心里也曾犹豫。还是孙氏说的清楚;沈家五房既然要子弟读书;几个孩子又都成气;那官场上的关系臂助比真金白银更可贵。

除了次子添丁之外;郭氏顶关心的就是沈瑞入嗣之事。

沈琦便将诸少年到京后表现都讲了;沈瑞并无出彩之处;可也没有半点错处。他那个老师;竟然也不是寻常人;而是成华年的状元、帝师、礼部侍郎之子。

“我与大哥之前就猜着二房大伯父、大伯母会选瑞哥;果不其然。”沈琦道。

郭氏皱眉道:“我之前叫沈全带口信给你们;叫你们打听瑞哥外家与二房渊源;你们可打听清楚了?”

沈琦点头道:“过了这些多年;还真是不好打听;幸好大哥有个同年出身京中仕宦之家;正与二房老宅同在一个坊;与二房两家也是有交情的;打听到一二…二房伯祖父在世时;是有一孙姓好友;本是南边的人;后迁居京中;就在沈家西邻买的宅子。孙太爷丧妻;独有一老来女;因怕无人教养;当年就养在二房;有伯祖母教养。那应该就是源大婶子了……”

郭氏与鸿大老爷闻言;齐齐愣住。

这哪里是有渊源;这是渊源颇深。

怪不得当年二房大太太送嫁;孙家没有女xìng长辈在;两家既是通家之好;二房大太太张罗此事;也说得过去。虽说她当年年轻;也不过二十来岁年纪;可因是长媳;到底与寻常腼腆小妇人不同。

只是这样的渊源;为何要掩下?

孙氏生前虽有贤名;可rì子过的并不舒心;也受了四房母子不少的气。之所以默默忍了;不过是娘家后继无人的缘故。有二房这样的靠山;又什么可遮掩的?

郭氏觉得很不对;鸿大老爷也察觉出不寻常来;问道:“孙家与二房一直交好?没有交恶的时候

沈琦摇头道:“这个倒是不曾听闻;当年孙家太爷是死在外头;家中管事扶灵进京的;福地与伯祖父在一块;当年是在寺里cāo办的丧事。因是沧大伯与大伯娘充做孝子孝妇;引得不少人议论纷纷;才有人记得当年这段旧事……”

郭氏与丈夫对视一眼;极为震惊。

看来二房三太爷当年与孙家太爷真不是一般交情;让长子、长媳充孝子孝妇;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

既然是这样的交情;对于孙氏这个孙太爷独女;三太爷怎么不将其嫁到京中;而是远嫁到松江来

郭氏到底心细;问道:“除了这些;可还打听到过旁的?二房二老爷是哪一年成的亲?岳家是什么人家?”

沈琦惊讶地看着郭氏道:“娘也想到此处了?我与大哥私下里也说来着;以伯祖父与孙太爷的交情;为了照顾当年的源大婶子;最妥当的法子;就是结为姻亲;两家成了一家……当年沧大伯已经娶妻;润三叔还是稚龄;倒是洲二叔年纪只比源大婶子年长一岁;正是青梅竹马。”

郭氏皱眉道:“听说二房二太太与二老爷是亲上加亲;如此一来;倒是也不难猜。即便三太爷当年有心照顾老友之女;可孙家是商贾之门;听说三老太太是高门之女;定是瞧不上孙家;另作亲事了

沈琦想了想道:“说不定让娘猜了个正着;大哥那同年还曾提及一事;那就是洲二叔当年成亲成的很仓促;成亲后就被分了出去……一直到伯祖父去世;伯祖母病倒;他们夫妻才搬回老宅侍疾;后来就没有再搬出去……”

郭氏冷哼道:“怪不得你源大伯娘掩下此事;以她的心xìng;要不是有瑞哥在;怕就是死了也不会去求二房……”

鸿大老爷向来脾气好;见妻子生气;忙劝道:“不管当年发生什么事;如今源大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