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他轻飘飘的交代一句;剩下还是沈瑞张罗。在已经定好的工程上;推翻原来的;也不是简单的事。就拿这木料、砖料来说;原来准备的;现下肯定不够用。

还有花园拢共就那么大地方;此处屋子扩建;旁边就要跟着腾地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不是一处两处。

冬喜见沈瑞从早忙到晚;读书的功夫都少了;少不得担心;私下道:“二哥;会不会耽搁了读书?要不要与太太说一声?”

沈瑞摇头道:“不必。不过忙着两rì;等都吩咐妥当了就好了。”

三老爷将事情都推开他;徐氏也任由他安排;都是在给他立威。

即便之前因三太太怀孕沈宅下人里有些动荡;可如今也都悄无声息。

沈瑞本想要直接问徐氏孙沈两家事;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当;便请了周妈妈过来;旁敲侧击了几句。

周妈妈是徐氏陪房;随着徐氏进沈家三十余年;当年的事情自然是晓得得真真的。

只是主人们没说;她哪里敢多这个嘴?吱吱呜呜的岔开话;离了九如院;立时往正房去了。

沈瑞要的;也是这个效果。

不好直接问徐氏;可也不好稀里糊涂下去;否则就有为了富贵不顾生恩的嫌疑。

到底告不告诉他;如何告诉他;还是让徐氏那边拿主意为好。

听了周妈妈的话;徐氏沉默了半响;叹气道:“我晓得他是个聪明孩子……罢了;这事总要与他说的;去请瑞哥过来……”

周妈妈闻言;不由迟疑:“太太;要不等过继后?要是瑞少爷受不住?”

沈瑞进京三月;周妈妈虽没有投靠;可也示好了几回。

同三房没落地的孩子相比;周妈妈自是希望沈瑞做长房嗣子。

即便沈家对不起孙氏;可徐氏却对得起孙氏;有这份渊源在;沈瑞只有更孝顺徐氏的。

徐氏摇头道:“他既是聪明孩子;就晓得怎么是对自己最好……如今问这一句;不过是不想当个糊涂人罢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尘埃落定(一)

徐氏打发婢子过来相请时;沈瑞微微有些意外。周妈妈才从九如居离开没一会儿;他本以为要等个三、两rì。

不过想想徐氏平素为人行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不管孙沈两家不可言会的纠结是什么;总有告知沈瑞的一天;早一rì、晚一rì又有甚差别?

正房里;徐氏从梳妆台下的一个妆匣里取出一封信;信纸早已发黄发脆;上面字迹也有些不太清晰;正是孙太爷当年将在京产业全部赠与她的手书。

算下来;孙氏远嫁已经三十来年;孙太爷、三太爷等人也没了二十余年。

即便现下想起;徐氏依旧心里沉甸甸的。当年连续两年;她们夫妻两个就在一场接着一场的丧事中;随后大老爷、二老爷守了六年孝;那个时候的艰难非同一般。

等到沈瑞过来;徐氏招呼他上前坐了;吩咐婢子上了茶果。

此事说来话长;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交代的事。又因涉及到二老爷与二太太;徐氏想了想;就挥挥手将其他婢子都打发下去;独留下知情的周妈妈在旁服侍。

只是有些话能对沈瑞说;有些话却是不好说。

徐氏心里转了一圈;就从沈孙两家太爷的交情讲起。

三太爷既将孙太爷视为恩亲;那恩情指定不小;确实也是如此。

当年三老爷与家人族人决裂;独自北上;出发没几rì就病倒。

船行运河之上;船家自然怕晦气;就将他们主仆撵下船。正赶上江匪作乱;上岸劫掠;三太爷几乎送了xìng命。恰逢孙太爷路过;救了三太爷一命。

这就是两家交情之始。

后来三太爷远离族人;立足京城;几次被人为难;还曾被官场对手挤出京;又是孙太爷屡次援手;出钱出力;为三太爷筹划;才使得三太爷得以重返京城;升了小九卿;后来又官至通政史;位列大九卿。

三太爷与孙太爷相交四十余年;相比骨肉;后见孙太爷年逾古稀;后继无人;膝下只有一稚龄之女;就劝他到京中养老。

孙太爷这才陆续结束南边生意;带女儿孙敏进京。

因孙家是老父弱女;三太爷主动提及儿女亲事;为次子求娶孙敏;又接了孙敏进沈家教养。

至于二老爷悔婚那段;徐氏也没有隐瞒:“等到你母亲将及笄;两家打算正式议亲。二老爷已经十六岁;中了举人;二太太是他与你大伯的姨表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