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1/4页)

乔家来的亦是数百兄弟两人;是乔大老爷的幼子与乔三老爷的长子;都是十五岁。

乔三老爷虽在外任;可怕耽搁儿子读书;就将长子留在京成。

来客六人;加上沈家四少年;正好十人;倒是坐了偏厅半屋子。

何泰之不用说;与沈瑞、沈珏两个早就相熟的。

杨仲言的xìng子;与他生母很像;见人三分笑;小小年纪就带了几分圆滑世故。

论起来杨家与沈家的关系要逊于那三家;杨仲言却是自来熟的模样;一口一个“瑞表弟”、“珏表弟”;叫他们只管招待旁人;他自己则是同过年时曾见过面的沈琴、沈宝说话;丝毫不见外。

这种熟络不招人厌烦;还有为沈瑞、沈珏搭把手的意思。

沈瑞与沈珏自然也承他情;口气中也亲近几分。

何泰之后知后觉;察觉出杨仲言的用意。

今rì沈家几位族侄nǎinǎi并没有带孩子上门;想来也是担心非年非节的带了孩子给这边添乱。而姻亲中的少年过来;却是冲着沈瑞、沈珏两个来的。

沈珏、沈珏两个初次待客;一下子招待四家;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杨仲言此举;岂止是识趣?也是划分了远近亲疏;将自己归到无需客气应酬的熟客中

何泰之便也活络几分;与田家兄弟两个说话。

他虽只有十一岁;可已经过了县试;向来不将自己当孩子。田家兄弟待人斯文有礼;倒是并不因何泰之年幼就轻视;几个人提及即将到来的府试;倒是谈论到津津有味。

如此一来;沈瑞、沈珏兄弟只需陪好初次相见的乔家兄弟就好。

乔三老爷的长子乔永善;应答之间颇为和气;可乔大老爷的幼子乔永德;神sè却难掩倨傲。

乔永德看着沈瑞、沈珏的素sè细绢袍;还有下面的裤子;撇了撇嘴;露出几分轻薄:“不是说江南富庶?马尾裙在京城流行几十年;还没流行到松江么

今rì来的六个姻亲少年中;杨仲言与乔家兄弟都穿裙。

沈瑞、沈珏初到京城时;还多看两眼;如今已经见怪不怪。

大明朝穿裙子并非女子专利;男子有的也穿袍裙;亦是连身的袍子;只是下裳做成裙状。

对于这个“马尾裙”;沈瑞略知一二;是朝鲜那边传过来的。用马尾织成伞状;系衬衣里;使得外衣张开。

虽说在京畿地方流行了几十年;在成化年时因有位阁老爱穿;上行下效;官场普及;等到弘治初年还有人专程为此上了折子。

不过流行虽流行;向来为士大夫所鄙;认为是“妖服”。江南地方并非没有;只是不如京城这边普及;也有公子纨绔做如此装扮。

见乔永德如此口气;沈珏已是恼了。

沈瑞则摇摇头;道:“江南士林衣食住行多循规蹈矩;倒是不如京城这里自在”

乔永德听了;开始还得意;随即听出不对劲来;恼道:“这叫甚话?难道谁不守规矩?到底是没见识;大惊小怪如今朝廷官员多穿这个;只有那些外地来的土包子;才会不识货”

沈瑞讶然道:“乔表兄作甚恼?小弟说什么了么?”

乔永德说话这般不客气;沈珏立时不应了:“不过是;有甚显摆的?上门做客就要守做客的礼节;这是童子都知晓的道理。整rì里将心思放在奇装异服上;还不若学学什么是礼”

四姓姻亲;只有乔家这么差劲;沈珏觉得很丢脸。

不管他心里怎么别扭;过继之事难以更改;乔家也就成了他的新外家。

乔老太太与乔大太太之前那种掂量猪肉分量似的打量眼神;已经引得沈珏心中十分反感;这个乔永德又言语轻蔑;让人忍无可忍。

乔永德向来自诩是京城人士;对于外地人很是瞧不起。

在他看来;除了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士;其他人都是外地来的土包子。

对于今rì这表兄表弟的应酬场面;乔永德心里也不屑一顾。

如今风光得意的沈家;当年能在京城立足;是沾了乔家的光;至于何家;虽也是京城人士;可祖辈不过是地里刨食的;田家在城外;不过是乡下地主;杨家老爷杨镇如今虽在正四品大理寺左少卿任上;虽是仕宦子弟;可家道中落;只能巴结沈家。

乔永德连沈家都瞧不起;对于沈家嗣子族侄之类的人物;自然更是轻鄙。

偏生从家里出来前;不管是祖母还是母亲;都叮嘱他要好生与沈瑞、沈珏两个相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