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不过等到看到来打探亲事的“歪瓜裂枣”;徐氏压着去的念头又起来。

她想了想;便道:“老爷;即便记嫡;正式结亲时难免论起嫡庶;要是过继过来;本生亲那边却是无需提及的……即便是说起来;也没人会去计较……

大老爷闻言;不由迟疑。

玉姐是他的亲侄女;为了说门好亲事;过继长房也不是大事;他也舍得为侄女预备一份嫁妆。可是对二房来说;沈珏是嗣子;玉姐却是亲女;二老爷未必舍得过继。

徐氏也明白大老爷顾忌;并不想勉强;便道:“要不就给二叔去信问一句;听一听二叔的意见?小一辈只有玉姐姊妹一个;真要嫁给小门小户还真叫人舍不得……”

即便有私心在内;可徐氏也不想勉强成事。

毕竟玉姐过继长房;以后婚嫁聘娶就归了长房;说起来也费事。要是给她选的人是出息的;能做上沈瑞臂助;要是个平庸的;说不得以后还给沈瑞增加负担。

还是两厢情愿的好。

大老爷久在官场;晓得族人姻亲的重要。

沈家二房庶女;与沈家长房嗣女;绝对不是一个分量。

真那要按照徐氏建议;不管对玉姐还是对沈家都是好事。玉姐的亲事也不会再高不成低不就;叫人为难;就可以在名门仕宦人家择优秀子弟。

大老爷点头道:“好;我与二弟去信。他即便再糊涂;也晓得怎么对玉姐才是好的……”

徐氏闻言;心中的浊气终于散了不少。

沈瑞这里;并不知晓徐氏与大老爷的打算;只晓得徐氏出门会带了玉姐;有相看人家的意思。

虽说他心里觉得玉姐还是小姑娘;可也晓得这个时候姑娘十三、四议亲;十五、六出阁是常例;便也不去啰嗦。

过了正月十五;衙门里开印;大兴县衙贴出了告示;今年的县试开始报名了。

京城是顺天府;顺天府倚郭宛平县、大兴县。

京城从正中间分开;左半拉隶属宛平县;右半拉隶属大兴县。

沈家二房在京入籍大兴县;因此沈瑞就要应大兴县的县试。

县试是二月里举行;由县令主考;主考地在县衙大堂。

待县衙贴出告示后;学子就可以去县衙礼房报名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 青云路始(二)

从读书识字起;一个儒童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到十六、七岁下场应童子试;有望成为秀才。资质好的可要提前几年;资质差些的考到三十岁还过不了院试的大有人在。

不过即便过不了院式;只要能过了县试、府试;就是文童;可称“童生”;就区别与“民”、“民人”;见官可要有座。不仅面上体面;屁股也变得金贵;即便是犯了事;公堂之上也多给几分颜面;轻易不会打板子。

京城首善之地;勋贵官员多;百姓也比地方上殷实;报名县城的儒童多。

沈瑞所在的chūn山书院;先生们是提倡早下场的;因此戊班京籍的考生;在弘治十五年chūn就纷纷报名应童子试。

因考生籍贯在京府各县;应试地方不同;告假离书院的学生也多了起来。chūn山书院平rì里请假不容易;可每逢考期却是很宽松。

沈瑞籍贯在倚郭的大兴县;县衙就在京城东南;并不需要出城;可沈三老爷还是建议他请假;在家接受三老爷的“小灶”。

沈瑞从谏如流;自然无异议;因此便也随大流在书院里告了长假。

因今年是会试之年;京城士子云集;考试气氛很是浓烈。

同会试相比;县试就显得不起眼。

不过这是科举的第一步;沈瑞又是沈家的希望;长辈们对于此事依旧很关注。

至于为什么是三老爷盯着沈瑞应试之事;而不是王守仁这个老师;那是因为过了二月二;王守仁就携了继妻何颍之回乡“养病”去了。

沈瑞之前的课业;王守仁始终盯着;对于学生的水平心中有数;县试、府试都是无碍的;院试不出意外也能过;并不担心什么。

倒是沈瑞自己;因身边人起点太高;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想着过线即可;对自己倒是越来越严厉。

三老爷这些rì子陪着沈瑞读书;看出他的要强;便也有心帮侄儿一二。

只是沈瑞的功课尚可;县试又不是学政主考;都有县衙礼房出题;不好押题。至于使手段从县衙买题;又不至于也不屑如此。

他思前想后;不担心侄儿的作文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