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 (第1/4页)

沈瑞心里;已经给二房与宗房之间画了一条线。

现下民间厚葬成风;尚书府这边发送沈珏时并不简薄;即便是殇亡;可营葬还是与成丁一样;都是一丈进深、丈半见方的大墓穴。

沈瑞与沈两人带来的人手;轮班上阵;用了一昼夜的功夫;次日下午才将灵柩重新启出来。

沈珏用的虽是成人大棺;为了行路便宜;需要另换了小棺。不仅棺材里填放了不少金玉器皿;另外还随葬的还有十来口箱子。那些箱子;有些是沈之前就见过的;是沈珏去年从松江带走的那几口;还有几口看着眼生。那些金玉器皿;也重新装了几口箱子;多是日常物件摆件;想起松柏院那空了的百宝格;当时沈珏用过的旧物。

果然;沈瑞指了那些东西对沈道:“这些是已故太爷给珏哥儿的遗赠;我们老爷、太太便命原样随葬了;其他的是珏哥儿这几年攒下的表礼与私房;也装了箱子;随身那些金玉器皿是他之前用过的;没有随着其他东西一起烧了;也跟着随葬……”

别说沈珏只是殇亡;就是对于寿高的年长者来说;这些陪葬也堪称丰厚。

沈犹豫道:“这些……这些太贵重了……”

“这是珏哥儿的随葬”沈瑞道。

虽说对于沈瑞来说;这种厚葬除了招盗墓贼一无是处;可入乡随俗;并不愿沈珏被轻慢。

沈闭了嘴。

见过了沈珏生前住过的松柏院;再看看眼前的丰厚随葬;要说二房苛待沈珏;那沈自己也不信。可是二房对沈珏越好;越是衬着宗房这次的要求是多么无礼。

沈直觉得面上发赤;有些站不住了。

沈全并没有发现沈异样;道:“南下还是水路便宜;不过今年开暖晚;北运河还不到通航时;从京城到山东这一段还需陆路;到了山东;就有船了……杨家表姐正好随表姐夫正在临清;大伯娘已经打发人提前一步送信过去;让表姐夫那边帮忙预备南下的船。到了临清;二哥换船走水路就行……”

这里说的“杨家表姐”就是杨镇的长女;是杨镇已故原配沈氏所出;尚书府的外甥女。

沈越发不安;道:“会不会太麻烦婶娘……”

沈全道:“那也没法子;要是走陆路的话;诸多不便;不知耽搁到何时才能回到松江。如何能等得呢?”最后一句确实低不可闻。

沈也知晓南边热的早;路上实不宜耽搁;便长吁了口气。之前他想的还是太不周全;千里扶灵岂是容易事?

灵柩既已经重新迁出;沈离京的日子也就到了。

灵柩停在福地这边;沈则随着沈瑞、沈全回城一次;与二房长辈拜别;也往沈瑛、沈理两家打了个照面。

沈瑛只道:“逝者已矣;哥儿回去;还是多劝慰海大伯保重为要……”

沈点头称是;族兄弟彼此客气一番;都能察觉到眼下不同过去;族兄弟之间似乎有什么东西变了。

沈理则是毫不客气地道:“沈珏在世时没见你们怎么待见;如今如此作态委实无趣。你们一时兴起;却要给旁人添多少麻烦;即便二房长辈厚道;旁的族人还看着;令尊终会后悔的”

沈讪讪;落荒而逃。

京郊二房福地挖开的墓穴已经填平;随着风吹日晒;大地复苏;草色青翠;昔日痕迹也在消融。

沈瑞这里;提前半年;彻底进入了备考状态。

长辈们眼见沈瑞用功;盯得越发紧;又担心他这般用功考不好会受不住;话里话外也是开解之词。实际上沈瑞即便心里颇为急迫;也没有觉得自己就一定能行;不过是想着尽力而为。

沈沧出仕四十来年;经历过风风雨雨;对于御史弹劾之类的事并没有放在心上;倒是沈理与沈瑛两个;此后颇为关注此事;生怕有人会借此攻讦尚书府

没想到;不久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素来如逐臭苍蝇似的御史也都熄了声;无心他故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分烟析产(二)

弘治十七年三月初一;太皇太后薨。

太皇太后周氏;英宗贵妃、宪宗生母、当今祖母;昌平人;天顺元年封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今上登基;尊为太皇太后。

在英宗皇帝去世后;周氏依仗自己是宪宗生母排挤英宗皇后钱氏;欲独尊为太后;曾引得朝野非议;甚至还引得百官文华门哭谏事;在清流中的名声委实不好听。

可毕竟时隔久远;至今四十来年过去;世人对这位太皇太后;记得更多的;是她在先帝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