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导演借鉴《雷雨》无可非议,仅仅用了人物关系也无可非议,但他错在犹豫之中,既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又想得到《雷雨》的精髓所在,两可都不完美,顾此失彼则是改编之大忌。

另外一点,作为《雷雨》这部作品,虽然家庭,*及诸多主题都有涉猎,但很明显,此一家则是千万之家,将社会矛盾突显了出来,但《黄金甲》却不是如此,此一家即仅此一家,虽然贵为王候,但仅仅是内部之争,主题并不如《雷雨》深刻,那些士兵背景无非是道具而已,所以《黄金甲》放在王家之身上反倒是一个失算之举。深宅大家可能会更令人相信一些。

总体来说,《黄金甲》借《雷雨》之举并不算成功,反倒有些偷巧不成的遗憾。

第五评:奢华

《黄金甲》被人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花钱太多,这也是过去几年中所有大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而诸如《墨攻》又被人嘲以制作粗糙,看来在中国当一个好导演,在钱的问题上的确是十分地难以为继。

自从《红高粱》中一段颠轿的情节之后,想必许多人都会知道张艺谋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据说那段颠轿是伪民俗的,是张导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笔者未曾考究不敢枉下断论,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这段颠轿的确是经典的桥段,将西北人那种粗犷的风格表现无疑。即便是伪民俗,但符合民俗之精髓,它便是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

《黄金甲》中说到奢华一节大概要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历史感。中国帝王向来讲究大而宏的场面,秦前有酒池肉林,秦之阿房,晋之石崇,隋之运河,唐之明皇等等。所以奢华的确是绝大多数帝王的必行之事,即便是现在所谓的面子工程也比比皆是,五代中梁唐晋汉周五国也大抵如此。所谓的节俭之美德只是穷人流传的与王宫权贵无关。所以,禀唐之遗风大举奢华之象并无任何夸张之处。

二是文本性。事实证明,大凡富贵奢华都隐藏着衰败之象,所谓穷极必反,而《红楼梦》对此的解释尤为明显。在《黄金甲》中,极尽奢华之表面,无遗是与王家中这几个人物的悲惨命运相倚合的,这种衰败之象便藏于这种奢华之中,于是宫廷之战在所难免,只是不知是何引头,什么导火线罢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个宫廷之争的故事是非常符合的,也不避大惊小怪。所以,这种奢华的表象是影片必须的表现手段。当然我们可以仿西式的手法,但那样的确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动机,于是奢华是罪恶便也算成立了。

第三点是关于道具色彩之效果,大凡是华夏之人都知道黄色意味着什么,即皇的意思,古代有时候黄色几乎成了皇家专用的色调,普通百姓不得涉及。所以本片中大片的黄色,如兵革服饰,如王后首饰,以及一些器皿等都象征着霸道之极的至高无尚的王权,从色彩角度来说是一种权力的不可侵犯性,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权力的争夺。至于道具,古人的讲究极多,凤钗龙袍这一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张导绝不是在做此类知道的普及,但如此讲究的置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皇家的伪真实所在,这是一种气氛与颠轿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问题是非常令人笑话的,当初张艺谋拍了一些农村影片,就让人评为用自己之污迎外国人的眼球效应,估且不论。上次汤姆克鲁斯去了上海,捎回去一些弄堂里破“旗”招展的画面,也令许多人十分地不满。同样是面子工程,这些人也许习惯了粉饰,习惯了脸上的光鲜,于是便说三道四,而《黄金甲》之光鲜也可说是给足了国人的面子,没想到这些人同样不买帐,真是不可理予。也许一身灰一身绿便是他们的本色了吧。

其实第四点并不能说明奢华在本片的重要性,但前三点却言明了,对于本故事而言,无论从故事的真实性还是从故事的喻意所指上谈,奢华都是很有必要的,包括那些服饰,兵革还有建筑,器皿都是应该奢华的,这都是毫无争议的。至于伪奢华那么就如颠轿一般,观众是否从心理上认同那是不可知的,但关于皇家之事,也许大体如此吧。

本片中的奢华有些夸张,对黄色的过份依赖造成了架空感,更主要的是,有些奢华的问题在与其它如战争如人物上有参次之处,这是奢华之败笔所在。

第六评:*

这个问题如乳房一般敏感,但《雷雨》中同样有*的关系,却无人说些什么。当然,《雷雨》刚刚写出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笔者并不知道。

确切地说,本人一直认为王后与大王子之前的关系不能称之为*,即后母与继儿无血缘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