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无线最后指派翁美玲出演‘黄蓉’是因为她的造型和气质最为接近,并非表示其他几位候选者不及翁美玲出色。”同样是新人,翁美玲却可以得到这个角色的演出,必然给其他几位候选新人以打击,无线为了安慰,表示将安排落选的另三位新人吕静红、黎燕珊、韩小红在将来的《神雕侠侣》里演出。

而监制王天林的说法与邓伟雄相似,同时她又补充道:“在最后的试镜中,翁美玲在文戏和武打戏中均表现灵活,所以选中了……翁美玲长相甜美,演出年轻时代的‘黄蓉’没有问题,但《神雕侠侣》里的‘黄蓉’则需要另觅人选。”

翁美玲是个新人,演出经验太浅,无线挑选她担当大梁同样是一种冒险,在确定了翁美玲的人选之后,无线也曾考虑是否让翁美玲进入艺员培训班训练,但终因时间急迫,未能实行。

除了黄蓉,出演郭靖、杨康、穆念慈的演员,分别是黄日华、苗侨伟和杨盼盼。

无线有力捧新人的传统,六十集的《射雕》,其中的主角,几乎全是新人。无线五虎将中,《射雕》里已出现了“两虎相争”的景象,黄日华比苗侨伟更幸运,挑起了男主角的大梁,因为其时的黄日华出道后就立即出演了几部电视剧,如1982年的《天龙八部》,黄日华和汤镇业在剧中分别饰演虚竹和段誉,成为当红小生,而苗侨伟则是无线要力捧的新人。

虽然83版的《射雕》被恭维是最经典的《射雕英雄传》,主角黄日华也被称为“永远的靖哥哥”,但他十分谦虚并且坦诚,对于当年接拍《射雕》,他竟然自曝连原著都没有看过。至于什么表演得“入木三分”之类的褒奖,他更是颇不以为然,自认为自己当时刚刚出道,根本谈不上什么表演经验,“我只是把郭靖想象成自己,演郭靖就像演自己,根本没料到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如此说来,也是本色表演的一个典范。不过相反的是,他对2003年大陆版本的《射雕》非常期待,“我希望大家在看新《射雕》时,抹掉对我二十年前的印象,用新的眼光去看。”至于他的“靖哥哥”是否就是经典郭靖,他依然很谦虚地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经典,张智霖的表演我看过,憨厚有余而英气不足。倒是李亚鹏与书中的形象极为相似,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看他的表演,但很多朋友看过以后都说他演得不错,没准真的像张纪中说的那样,看新版《射雕》的这一代人会把郭靖的标签写上李亚鹏的名字,其实这也是我最想看到的。”

第六章 射雕(3)

80年代是香港电视的黄金时期,而从六七十年代起,香港电视逐渐实行企业化管理,追求电视制作的高回报,十分关心电视剧的收视率,并最终被收视率所缚。在制作中具体表现为题材上选用大众口味,而演员方面则实行明星制,因此,作为电视界老大的无线,就对造星运动乐此不疲,其时涌现了大量的大牌明星,如周润发、无线五虎、翁美玲……而80年代的电视剧,很多都影响至今,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在无线则有1980年的《上海滩》、《网中人》,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1984年的《鹿鼎记》、《新扎师兄》;亚洲电视台收视率达21点的《天灵》,18点的《十兄弟》以及20点的《秦始皇》。

有必要谈一下当时的电视业。

1980年到1989年的整个80年代,电视业跟随香港经济起步而繁荣,进入所谓“美丽年代”。80年代的香港,经济高速起飞;1984年中英会谈确定香港前途,人心趋于稳定,电视台的发展相当活跃,(无线、亚洲)两家电视台相继推出的香港小姐、亚洲小姐这类歌舞升平的选美节目大受欢迎。

亚洲电视前身,香港商营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该公司于1949年成立)于1957年5月29日正式推出电视服务“丽的影声”,此为香港及远东地区第一家电视台,揭开香港电视广播的历史新一页。当时“丽的”以收费方式提供服务,成立初期向每个用户收取二十五元的月费,以当时的水平来说是相当昂贵,一般市民难以负担,所以“电视”在当时的香港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这种状况到了1967年才得以扭转。当年11月19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正式成立,推出免费电视广播服务,从此两家本地电视台开始了竞争局面。

随着新经营者的加入,市场竞争愈趋激烈,在1970年至1979年这十年,电视台进入了“风云年代”。丽的影声由于受到无线免费服务的冲击,被迫于1973年免费提供电视广播服务,并易名为“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