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椋�炊�雌鹆怂�奈尴尴绯睢��

江湖漂泊,无可寄托,惟在朋友相聚时,靠碰杯遣散乡愁。谁知深夜醒来,但听得山馆窗外,淅沥雨水敲打梧桐的枝叶,浓深的乡愁又将人淹没。

遥望故园,还能怎么样呢?楚水吴山,万里相隔。忽然有友人返回河南,赶忙拜托代为看望家中兄弟们,家书没有修完,早已流下数行乡泪。

白居易十五岁时得知朝廷之进士试,于是在越中游历期间,发奋读书,准备应进士第,诗文成就,已见不凡。

但白居易当时毕竟年少,远方孤处,病魔时袭,寂寞难以排解,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之时,不惟思亲尤甚,更其挂念家族中众位弟妹——

感慨时世艰难,长夜不寐,百忧丛生。离家万里,一别经年,面对书案上的如豆孤灯,只有夜夜梳理思念啊。

早春之季,万物复苏,越中莺飞草长,北方也将次第迎回春色,但那里兵连祸结,身处异乡的游子不能归去,只有愁绪满怀,于明月当空之时独登江楼,怅望北方,遥托心事——

云水苍茫难辨,楼头孤客旅愁无限,春来入越,季节流逝,总是深夜梦归乡里。遥远的北方不断滚动着战尘,南北国土间的通道上早已生满荆棘,兵荒马乱,何日是个尽头呢? 。。

白居易传 四 长安诗名

四 长安诗名

离乱使年轻人早日成熟,十六岁的白居易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操心。

豪门贵族的后裔,可以借赖祖上的荫庇,过上富足的生活,白居易不是,他只能靠勤学苦读去博取功名。

京城长安,文化隆盛,人才荟萃,可以切磋学问的人很多,真正有学问的人也容易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受他们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也能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白居易决定到长安去。

恰在此时,背叛朝廷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被其部将陈仙奇毒死,豫南、淮西战事停歇,越中至长安的路途恢复通畅,于是满怀希望的白居易,于贞元三年夏天走进了都城长安。

繁华的大长安,殿堂楼阁星罗棋布,房舍屋宇鳞次栉比,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店肆罗列,商业忙碌,有时兴的刺绣、绫罗、锦缎,有精美的陶瓷、铁物、铜器,有西域来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明珠之类的稀奇珍宝,琳琅满目,多不胜收。

白居易初来乍到,长安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和兴奋。但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心思欣赏这飞光溢彩的都市生活。在驿站中稍事休息,就袖着诗文遍访京城大家,其中就有享有盛名的著作郎顾况。

顾况担任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朝廷重要文件的著作郎,无论在朝在野都极负盛名,求见的人极多,常常门庭若市。他既是大诗人,又是宰相李泌的挚友,十分高傲,一般士子求访不易,更难得到他的赞赏。

白居易去拜谒顾况,一方面是想得到这位前辈诗人的指教,另一方面也企望得到名家褒扬的荣誉。

初见时,顾著作很瞧不起白居易这个初出茅庐的陌生少年,接过他所呈诗卷,看到书衣上的姓名,借而调侃道:“居易。哈哈。不过,长安物价高贵,居留大为不易啊。” 及至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诸句,不由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誉扬:“青年才俊如此,长安居亦易矣!”

顾况对少年诗人的刮目相看顿时惊动长安,白居易的诗名不胫而走,大著于世。不久,白居易乘着激情写出《咏王昭君》,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时在夏天,长安天气酷热难忍,达官贵人抢购冰块祛暑,以至于货缺价奇,不得如愿,然而,白居易需要冰块,售冰者却用筐装送,分文不收,他们喜爱这位难得的诗才,愿意无偿为他服务。

白居易在长安刻苦攻读,不敢有片时懈怠。时光荏苒,日月替递,不料这年冬天气候奇寒,白居易偶染小恙,遭遇未曾经过的低温,酿成了长久连绵的病痛,直到贞元五年上元,仍难痊愈——

帝王之都逢佳节,灯火辉煌,车骑喧嚣,自己却被病痛困于斗室,无心也无力前往追逐热闹。第一个月圆夜,春风沉醉之中但闻万家行乐,独我一人这般愁苦。

长时期的攻读劳碌,也不知晓摄生之道,青少年已然杂病相扰,这样的身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