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崔子音笑得有些尴尬,“子音父母已经过世。”他三岁便成了孤儿,是叔父抚养他成长,然而他尚未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叔父在一年前便已病逝,如今他孑然一身,很想早些娶得心爱之人,成家立室,重得家庭温暖。

“啊”玉老爷面露歉意,那眼底的喜意也有些淡了去。

早年丧失双亲,怕家中福寿不够,这……这想将女儿许配给崔子音的念头一下子在玉老爷脑海里滞了一下,有些犹豫。

玉雪苓一下子急了,伸手扯了扯陈姨娘,使了一个眼色。

陈姨娘柳眉紧蹙,面有豫色,似是对崔子音也不是太过满意。

初见看在眼里,憋着笑意,安静站在玉夫人左后侧看着这一场有点怪异的送别。

“崔大人这年纪,也该是成家立室的时候,不知崔大人可有心仪的女子?”玉夫人脸上笑容温和,眼角一掠陈姨娘,淡声开口。

崔子音俊脸微红,支吾着不知如何开口,他看了初见一眼,心中一阵苦涩,不知她对自己心思如何,他不敢贸然提亲。

“这……”崔子音犹豫着,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崔大人如今才中状元,怕也没心思顾及儿女私情,姐姐若要帮崔大人做媒,还不如容后再提。”被玉雪苓扯了几下衣袖,陈姨娘终于经不住女儿的哀求,出声为崔子音化解尴尬,也为玉雪苓留了条后路。

玉夫人笑了笑,“我倒是糊涂了,陈姨娘说得对。”

崔子音一扯嘴角干笑几声,“婚姻之事,还且等子音一切安定下来再作打算。”

玉夫人颔,浅浅笑着。

初见看着玉雪苓,暗自叹了一口气,这分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嘛。

玉老爷与崔子音又客气周旋了一番,直到崔子音合手一礼,说了一声是时候回府。

看着崔子音被一亮双轴两轮马车载着渐行渐远,初见轻呼一口气,在玉夫人耳边轻声说道,“母亲,这人生到处都是可能,当初救下崔子音,谁有想到他会有如今这风光。”

这几日,宁城最风华人物,当属崔子音。

玉夫人低眸看着初见,低声道,“祸福旦夕……”

第十三章 过年前 (一)

转眼已是腊月二十三,小年。

齐宁国的春节本来是腊八的,后来曦王认为新年该有新气象,需在新的一天开始,便改在暮春正月的第一天。

如今离新年只有几日的时间了,玉府进入一个繁忙的高峰期。

今日,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也称为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于是,玉夫人只是让下人们准备好一些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贡品,让人去跟玉老爷说了一声,今晚要到来祭灶,屋里所有女子今晚都不得接近厨房灶边。

初见不懂这祭灶习俗,一直很好奇地跟着丽娘身后跑来跑去,看她准备着一种很粘的牙糖时,初见很好奇地问难道这灶王爷还吃糖吗?

丽娘好笑看着初见,边解释,“这是要在祭灶时用的灶糖,拜祭的时候还要把灶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的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光说咱们家好话。”

初见长长哦了一声,原来神仙也爱八卦的。

趁着大家都在忙的时候,初见跑到厨房去见识一些这位八卦前辈。

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贴着灶王爷神像,神像旁边画有两匹马作为坐骑。两边配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看这一副清明慈悲地模样。还真想不到是个会在背后讲人家坏话地神仙呢。

初见看得直摇头。猛然想起早上母亲还交代今天不可来厨房地警告。忙小心翼翼看了看外头。一见没人注意她。初见马上悄悄溜了出去。

今天所有人都在忙。忙着今晚地祭拜。忙着明日地扫陈。只有她最得闲。书斋里听课。秦先生要她多了元宵节才去上课。她又不想闷在屋里练字。叹了一口气。初见又晃回了秀和院。

屋里。坐着一位初见不曾见过地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