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而后,关羽的先锋部队和后续部队会合,截断了黄巾的退路,泰山贼寇无法下山劫掠,面临粮食断绝问题。黄巾残孽也无法躲进山中,被迫和官军打正规战。官军的几率和装备都不是一般的好,肯定是打不过了,随后关羽采取夜袭骚扰的战术,消耗了黄巾的力量,最后派人向徐州牧陶谦请援,联合赵扬,三军齐出,一举击破这股黄巾。

而泰山四寇孙观、尹礼、孙康、昌豨则最惨,他们哪里打过这么窝囊的仗啊,想打,官军不和他们交战。到了最后外面的黄巾被剿灭,关羽便开始缩小包围圈,最后泰山寇的领地越来越小,被围困在山中,没几个月,便“弹尽粮绝”,手下士兵纷纷出逃投降,最后只得投降,接受赵扬(朝廷)的安抚。

于禁率领的东路那边稍微差点,比关羽那边晚了不少。

因为路程较远,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是秋收,若是一般的部队,肯定是采取就地取粮的习惯,不管是买好还是直接抢好,总比大老远的运量空费劳力好啊。但是于禁的纪律实在是太好了,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被黄巾肆虐惯了的民众一看这官军的纪律,那是民心所向,加上有北海太守孔融从旁协助,本来雄霸莱州一地的黄巾大头头杜阳杜子腾(书友ag564335的龙套,这位大大请放心,日后该角色还有现身机会……),实力远不如泰山寇,没多久便直接投降。

而在郭图走后,赵扬便正式解除了对袁绍的敌对状态,双方暂时停止了对立。

好不容易减轻一些压力,袁绍自然也不敢得罪赵扬,得到赵扬的默许后,立刻向朝廷表荐为镇东将军,让赵扬正式的代表朝廷在青州剿匪。赵扬也上表请示了焦和的事情,朝廷闻言,让赵扬担任了青州刺史的称号。

说是青州刺史,主要是因为最初灵帝同意加强地方官员权利的时候,只有皇室或者大臣才能够成为州牧。而其他人朝廷则还会进行控制。现在赵扬身为青州刺史只有监察义务,没有太多的权利。但实际上因为朝廷的政令不能通行,所以和州牧没什么两样。

等到冬十一月份的时候,因为赵扬的围剿,剩下的一些残余势力也因为面临粮食危机,也纷纷投降。

而与此同时,远在辽北大地的刘虞也因为畏惧公孙瓒的举动,担心公孙瓒反叛,于是率兵十万偷袭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想从东城逃走,刘虞在任的时候军务荒废,士卒不习战,加上此时已经是寒冬了,刘虞的士兵不想住帐篷,希望住民屋,敕令勿烧。结果公孙瓒得以放火(估计是夜袭),刘虞士卒慌乱中,公孙瓒再趁机派精锐冲突。

于是,刘虞兵大败,没多久刘虞便被公孙瓒擒获,结果公孙瓒刚杀掉刘虞,正巧朝廷那边因为董卓死了,虽然因为没多久华雄又杀回西京,所以没有捞着庆祝,不过在迁都后,也派了使者,增刘虞的食邑,督六州;而公孙瓒则是迁前将军,封易侯。

结果使者来到这边的时候,刘虞已经死了,(注:因为华雄的迁都,诏令比历史上的晚下达了一段时间,所以认为刘虞已经死了)擅杀大臣可是重罪,更别说是皇亲了。没办法,公孙瓒只好弄了刘虞曾经与袁绍等欲称尊号的理由将使者摆平了。

赵扬感叹:刘虞虽然败了,可公孙瓒也没有胜利,很快,他也会被袁绍擒获的。

而另一方面,赵扬头一次获得这么大的地盘,兴奋的搂着地图卷宗亲了又亲,娘啊,俺原来也有今天哈!~~

不过,地盘虽大,却并非意味着好事情,说得好听点的叫做“百废待兴”,说难听点的就是“一片荒芜”……

这一年,是最难熬过的一年!

人口,人口啊!!~~

人能够创造价值和财富。没有了人,你资源再丰富,没有人开采照样白搭。

人口,是乱世当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的多少还决定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前,机器还没有解放人类双手的时候,人口更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想当初我堂堂中华,赶出小日本儿后又经历了了内战,那可真是“百废待兴”啊,多亏俺们中华人民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省略一千字的赞美言论……)可结果呢,许多发达国家照样不是被我们甩在了后面。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不是?

可怜的是现在的赵扬,手里握着这么一大块地盘,可是经过战后统计,得到的数据是人口却还仅剩不到三百万。

齐鲁大地作为中国最为富饶的土地之一,青州人口全盛的时候拥有接近千万人口,可是现在呢?且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