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 (第1/4页)

书呆递过的那快砚的确是上等好砚!

松花砚由松花石加工成的,最早发掘于长白山深处的松花江中段部分。

山高岭俊。水急沟深,林海茂密、树木丛生。而这石头的颜色就像五月时节长白山开放松花,是名松花石。

长白山是满清的发源地,风水重镇、皇家禁区。所以松花砚基本都是御制,有清一代不过一百余方,除少数赐于功臣外大部分是皇室专用。

但问题是这块砚台侧面有一行文字:康熙六十年御制。

康熙六十年。他正在倦政期,九子夺嫡的宫闱之变就在眼前。等到这方砚台送到京城,他已经于康熙六十一年冬在畅春园去逝。所以这砚台到底是康熙生前所用还是御赐给人、或者是归为内务府被后来帝王所用。可能史书都没有记载。

毕竟那个风云变化的时期,要记载的事情太多了。

而从康熙到乾隆,是清皇室比较重视汉化的时代,也是采这松花砚最多的时期——共80余方。而那百年间名士辈出,除了康雍乾三帝,熙朝的李光地高士奇、雍朝的张廷玉、鄂尔泰等等名臣都曾经获赐此砚,甚至缉盗有方却识字不多的总督李卫也曾得雍正之赏赐。

到了乾隆朝更是达到表面的“文化昌盛”,书法家就有刘统勋刘墉父子、和��拖�暗鹊纫淮笕骸�

要猜出这墨是谁用过的,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书呆会让皇甫枫流猜,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砚台上没有留下过多的线索:像李卫的那块是有“雍正十二年御赐直隶总督李卫”等字样;年羹尧的那块是有万字型的“寿”字图;而康熙本人最喜欢的是有“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字样的砚台。

可这方砚台,质朴无华,没有像很多名砚一样雕刻传统故事或吉祥的动植物图案,只有正面有两个不大不小的字:

慎独!

这两个字:清丽洒脱,虽法董其昌却无其之韵,反有一股雍容华贵的气度。

这明显是康熙的手笔。

他一生最爱写的,就是“清慎勤”三个字。

书呆看到皇甫枫流沉默不语地寻思过往,侧目一看酒狂,好像在说:怎么样,还是我难倒了这小子吧?

慎独,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作为儒家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对于其含义,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可是对于康熙这样的帝王来说,这本有另一层意思: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因为自己一时的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为帝王,注定是孤独的。

皇甫枫流脑中想到这些,脸上神色一整道:“这个……晚辈思来想去,实在不知道!前辈有何吩咐,但说无妨!”

听他如此一说,沈君忧、范小龙等自是充满了遗憾和惋惜,三大门派的头脑都送了一口气,当然也有人暗想:也有你不知道的啊!

笑完颜以他绝对不动听的笑声干笑两下后道:“既然如此,不如请墨先生公布答案,然后我们快点开始下一场吧。”

资格赛叫“缘分”,这品砚品酒的第一场叫“才情”,接下去的第二场,是“悟性”。至于最后一场茶迷卖了个关子,还没有说。

看到才情是这种“样子”,大家都在想,“悟性”是什么样子的?

书呆手一指:“这第二场,就在那茶林,众位过去了自有人和你们说。”言毕凑到皇甫枫流身边,轻轻问道:“你真的不知道?”

皇甫枫流却道:“前辈要晚辈办的事,我已经猜到了。”(未完待续。。)

第156章 业因业果

书呆墨催成没有按笑完颜说的公布答案,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石公孙也忍不住走来对书呆道:“墨兄可否借我一观?”

从前面识砚的情况看,地劫门气尊无疑也是高手,可她却好像一点好奇也没有。也许对她来说,一切的才学都是工具,与喜好无关。

但青囊台主却深好古玩和书法等传统文化,看到前面简直逆天的皇甫枫流也不知道这块砚台的来历,忍不住也要一观。

书呆正被皇甫枫流最后一句话弄得一怔,见石公孙这成名人物如此要求也不好拒绝,一边砚台递给石公孙,一边问皇甫枫流道:“你怎么会知道?”

皇甫枫流正色道:“前辈放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墨催成全然不顾正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