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国共两党怎么联合,以什么方式联合,联合后具体行动方案如何?两党各有其政治主张。

关于两党合作的形式,中共提出“对等联合”的办法,主张国共两党及其他革命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对于联合后的具体工作,陈独秀作了一些设想,他认为应按以下四项程序进行: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第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按现在的语言是指搞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合作后的工作,孙中山考虑的较少,他很注重合作的形式。对此,他有自己的主张,他只同意“党内合作”的形式,而不赞成“党外合作”。孙中山此时把中共看作是一种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他认为,通过党内合作,吸收这种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可以挽救老气横秋的国民党,他对宋庆龄说:“国民党正在堕落死亡,因此,要救治它需要有新血液。”他希望通过救活国民党,完成救国救民的夙愿。同时,孙中山认为他的三民主义本身就包含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面对双方主张的对立,中共以极大的耐心寻求国共合作的最佳方式,同时也以冷静的态度对待孙中山提出的“党内合作”的意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详密的研究,认为这种合作的形式也有合理的成分。首先,中共刚刚成立,无论党员人数或政治影响都还有限,而国民党建党多年,规模和影响都较大,同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后,中共可以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公开或半公开地从事工农运动,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其次,国民党愿意联俄联共,这就使国共两党能够在同一革命旗帜下,作为同一革命组织共同工作。再次,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科学结合的理论,无产阶级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实条件为自己的革命任务服务。在孙中山反对“党外合作”形式的情况下,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便成为国共合作的唯一途径。于是,中###人从革命大局出发,接受了孙中山“党内合作”的方式。

在接受“党内合作”方式的同时,陈独秀通过张继向孙中山提出了一些条件,即取消打手模与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等原有的加入国民党的办法以及根据革命的原则改组国民党。

1922年8月23日,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大钊由北京到达上海,他在参加中共中央第二次西湖全会之后,经张继介绍,与中共另一重要干部、原老同盟会会员林伯渠一道会见了孙中山。

见面后,李大钊向孙中山表示了中共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愿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孙中山双手紧紧地握着李大钊的双手,明确告诉李大钊与林伯渠,他尊重陈独秀代表中共提出的合作条件。

李大钊、林伯渠这两位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决定表示欢迎并当面对改组国民党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次会见后,孙中山对国共合作的兴趣更加浓厚。其实,近年来他目睹了中共领导的工人、农民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绵延不绝,特别是香港海员大罢工让他逐步觉察到工农阶级和中共的巨大革命力量,促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认为,过去单靠军队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究其原因,是没有发动多数人参加斗争,“革命行动缺乏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他决心与共产党合作,吸引广大工农群众参加斗争。

1922年8月26日,孙中山在自己的寓所楼上客厅再次与李大钊和林伯渠会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会谈极为秘密,孙中山吩咐家人,在他们会谈时,任何人不得上楼。他们通过讨论,最后确定:国共合作,应以俄为师,发动工农群众,在苏俄帮助下,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进行中国革命。

孙中山此时心中非常兴奋,他要求共产党人迅速加入国民党,以便加快合作步伐。

为了表示共产党人对两党合作的诚意,李大钊当即向孙中山提出他愿意加入国民党,并向孙中山说明自己是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党员,是不能脱离第三国际党籍的。孙中山明确回答:“这不打紧,你尽管一方面做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这表明了孙中山尊重共产党的独立性,欢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诚意。

于是,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人便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正式加入了国民党。所宣誓的入党词,已不是服从孙中山之类的语句,而是拥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