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记得它们的风采,要在这两块奇石之上,进行一番比试。”忘忧老人微笑道:“你这个小娃娃年纪不大,豪气倒是不小,若不是我早应了那人所约,这口砍金断玉的宝剑非送给你不可。”

赵仲谋忙道:“前辈过奖了,晚辈无此福缘,不敢奢求。”忘忧老人道:“那倒也未必。我倒觉得这口宝剑多半还是你的囊中之物。”卓清奇道:“为什么?”忘忧老人向赵仲谋说道:“再过三天便是我与他相约之日了,但我已立誓终身不出此山一步,自是无法再去与他比试,因而想请你代我前去。只消跟他言明,你是我的弟子,此次乃是承师命而来,只因你与他一样都是晚辈,故而不再受那二百招之约,只须他胜得过你,便以宝剑相赠,若是胜不得,那也只能怪他自己学艺不精了。此战你若是得胜,这口宝剑老夫就送给你了。”

赵仲谋道:“这个晚辈万不敢当,此战晚辈自当尽力而为,若是侥幸胜得那人一招半式,定当回来奉还前辈宝剑。”忘忧老人笑道:“小娃娃不必客气了,我说送你就送你,你只管收下就是。”卓清道:“前辈既是如此垂爱,仲谋你就答应了吧。”赵仲谋见他执意如此,卓清又从旁相劝,就不再坚辞,从他手中接过宝剑,说道:“前辈的盛意晚辈拜领了,三日后晚辈必去吼山赴约,不论此战胜败如何,都将回来向前辈禀明。”忘忧老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老夫既肯遁迹荒山,就早将成败荣辱看得淡了,你肯替老夫践约,老夫已足见盛情,宝剑的归属就看你自己的了,却也不须跟我言明。”

当下二人别过忘忧老人,跨上紫燕马,共骑而去,一路向北缓行,经天台、剡中,剡溪而上,径往越州。这一路原是浙东的极富盛名的“唐诗之路”,文人墨刻极多,唐代大诗人李白便曾倘徉其间,留下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名句,足可见此一路景致之美,实可谓是举世无匹。二人策马缓行于这极富诗意的山水之间,与意中之人共骑而游,遥望天姥山上明灭的云霞,仰观十九峰穿岩而过,侧览沃洲湖万顷碧波,不禁心神俱醉,乐而难辞,若不是记挂着吼山棋盘石上的三日之约,只怕再有三月也走不出这人间仙境去。

第三日一早,二人来到吼山脚下。此时正值初春,满山桃花盛开,姹紫嫣红,美丽异常,更衬出吼山不凡之处。二人迎着晨曦,并肩缓步走上山顶。此时时辰尚早,二人原想那人不会先到,自己早到,只为相敬之意,不料刚来到山顶,远远便望见一人身着道袍,倚石而立,遥望着上山的道路。二人心想那人是道圣门下的弟子,这身着道袍之人多半就是他了,当下快步走近。走近一看,却见那人神情峻肃,颔下长须飘荡,年纪似乎已在六十开外了,绝不象忘忧老人所描述的那年轻人。二人心中疑惑,不知该如何跟眼前这人招呼。

赵仲谋正要开口,忽见那人向着卓清手中的青萍剑看了看,拱手行礼,说道:“不知二位跟忘忧谷的忘忧老人如何称呼?”赵仲谋答道:“晚辈赵仲谋、卓清,此番乃是受忘忧前辈所托而来,却不知您老与道圣前辈又怎生称呼?”那人道:“老道便是清灵,‘圣’之一字却不敢当。”二人一惊,不想身前之人就是享誉武林数十年的道圣前辈,当下一齐施礼,说道:“晚辈赵仲谋、卓清参见前辈,我二人赴约来迟,还请前辈见谅。”

清灵道人点点头,微微一笑,说道:“忘忧老头呢?他自己怎么不来?”卓清道:“忘忧前辈只因错手杀人,引疚自困于荒山,故而差我二人前来赴约,却不知前辈又为何代人赴约?”清灵道人道:“我徒儿自从订下这二年之约后,日日勤练武功,一心只想在比试中胜得对方,赢取宝剑,却不料贪功急进,犯了习武的大忌,终于在三月之前走火入魔而死。老道体念爱徒求剑之心,许了个季札挂剑之愿,故而前来替他赴约,以完成他未了的心愿。”赵、卓二人齐道:“师兄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痛惜。前辈为爱徒而存此挂剑之愿,更是令人敬佩。”

卓清说道:“双方虽都未曾失约,只不知却应如何比试?”清灵道人也觉此事颇为为难,沉思片刻,说道:“若是我那徒儿前来赴约,你二人又怎生比试?”赵仲谋道:“晚辈原拟与师兄平手相试,不受招数所限,师兄若能胜过在下,自当留下宝剑。”清灵道人轻轻一笑,说道:“这倒也公平合理,只是今日老道前来,却不知又当如何比试了?”卓清说道:“这有何难,将那二百招之约移来此处不就行了。前辈若能在二百招之内将他击败,这宝剑自当由前辈取走,若是不能,宝剑自当由我们带走。前辈你觉得这般比试合理么?”清灵道人点头赞道:“这办法倒是不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