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部分 (第1/4页)

史贻直沉吟片刻,微微点头,在他看来,此时正值段国师丧期,皇帝一心求稳,让大皇子历政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满清密谍论”隔开东院,防止河西惨案推着武西直道与湖北之争升级,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见范晋苏文采都没有提出异议,邬亚罗没好气地冷哼一声,也没再坚持。

接着主管海外事务的程映德道:“还是先谈谈周宁案吧……”

这一谈就是小半个时辰,依旧没什么结果。皇帝过问了此案,都察院不得不卖力查探,结果发现吕宋总督周宁的确有私德不彰之行,而且还可能犯有逼害民人和以权谋私,挟私报复等罪。

程映德主张此事是周宁个人问题,周宁去职,换个总督就好,薛雪却认为,自贾昊之后,历任吕宋总督都出过类似问题,说明这不是个人之罪,而是吕宋已不再适合用托管制,必须单独划为一省。

在这事上,程映德只是前台,背后则是以门下侍中之职,掌握都察院,同时连通计司和中书省商部的陈万策。薛雪一方有尚书省和枢密院支持,两方相争不下。

范晋一直不作声,见两方都有些脸红脖子粗了,才开口道:“此事出自大殿下之言,诸位最好再想想,自己所持之论,是否能说服大殿下。大殿下还注意到了武西直道和湖北之争,说不定会找到哪位请教……”

众人沉默,薛雪跟陈万策默契地对视一眼,然后提议休会片刻。

偏厅里,薛雪道:“吕宋可以缓缓,但周宁必须下去。”

陈万策道:“即便下去,也得用其他的理由,否则官员们人心不安,就连师兄你也得小心了,之前师兄在青海和漠北……”

薛雪脸色有些变了,拂袖道:“蒙古人送我婢妾不过是你情我愿,魔都督身边那些小姑娘,大半都还是佛都督送的,怎能在这事上作出文章?”

陈万策叹道:“佛魔二都督都是武人,不涉国政啊,而师兄你眼见要升首辅,自有人要叮这鸡蛋缝。师兄别想多了,我们二人多年相交,同得老师教诲,怎会以这般手段相争。可怕就怕,下面的人……”

薛雪脸色缓下来,摇头道:“无妨的,这一责总免不了,倒是你。周宁案都不算什么,若是这顾杨之争,你还继续站在前面,也怕下面人直指你的颈背,那时可难收拾了。”

轮到陈万策变色了,薛雪这话是在揭他的老底。段宏时曾经评价说陈万策有首辅之才,但很可惜,他当不了首辅。原因很简单,他最早是满清十四皇子的幕僚。出身不正。

如果是在十年前,这还不算什么,旧清官员李朱绶和汤右曾前后任首辅。都还算得朝堂和国人之心,毕竟地方和朝堂的官员还多是旧清出身。但这已快是圣道二十年,国中官〖民〗主流即便不是生于英华,也受教于英华,跟有满清官场履历之人相比,像薛雪、程映德和杨俊礼等出身“纯正”之人主政天下,自然更有人心优势。

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薛雪的话都份外沉重,以恶意论,薛雪是在说,如果你陈万策再跟我这一派作对下去,说不定会有人揭你老底,乃至污蔑你跟满清继续有来往。你拷问我的私德,就别怪我拷问你的出身。

陈万策深呼吸,再哈哈一笑:“下有李汤二相,上有陛下。万策又怎会惧这般人言。”

这态度很是决绝。薛雪遗憾而又无奈地摇头。

两派头目私下商议,依旧没能在周宁案上取得一致,当然。更不必说顾杨之争,现在都还没到可以摊开来谈的地步。

会议继续举行,争论依旧不休。首辅又告病,也没人最后拍板,最后只好议定,周宁案由次辅“请黄”也就是次辅提写意见,交皇帝批红。次辅再依皇帝意见批黄。这是政事堂少有之举,过去政事堂相争不下。还有首辅拍板,即便首辅告病,次辅都能协调出意见,反正尽量不劳动皇帝。

接着就谈顾杨案,周宁案都没结论,更别说顾杨案,因此讨论也只是让两方摆出意见,尽量让争论明朗化。

两方意见相左得厉害,而根源则一直追溯到了计司。道理很简单,掌握〖中〗央税务乃至地方税制的计司若是能在税制上专门为武西直道设立一套方案,以缓冲〖中〗央和地方的利争,顾杨之争也就失了利益上的根基。

执掌计司二十年,已成一国大掌柜的顾希夷摇头道:“计司若专为武西直道开独例,江南漕运怎么办?殖民公司怎么办?各行怎么办?这不是乱了套么?”

顾希夷当然不愿插手,他只需听皇帝的,计司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会为政事堂乱了已经顺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