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友。他们平时聚集在一起,自然花销主要是欧洋来出,欧洋这个人的性格也是大咧咧的,都是抢着付钱。欧洋一个月的工资能有多少,可是欧洋也好面子,想一些歪主意。

这些小毛病不影响赵华和他结交,但是要真的让赵华和他交心,欧洋还得要把这些臭毛病给改了。作为一个小人物,这些小毛病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是干大事的话,这些小毛病涉及的可就是格局的问题。做大事者,必须要尽善尽美,哪怕有一丁点的小毛病都可能影响大局。尤其是欧洋的那些狐朋狗友,赵华不敢说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但是其中有一些朋友肯定是会坏事的那一类型,这样的朋友必须要坚决断绝。江湖朋友,鱼龙混杂,以欧洋目前的见识,还不能完全的分辨。

当然这些问题赵华还要和欧洋彻底的交流,但是赵华的工作并不能断,灾后重建的工作已经基本定下基调了,已经没有太多变化的可能了。但是不是灾后重建的工作完成之后,榆林县的工作就一劳永逸了,后续的经济建设工作一点都不能松懈,而且难度不低于灾后重建工作。之所以赵华写这份榆林县经济发展规划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的功夫,赵华不得不考虑到榆林县现实的情况,以及整个云落市的大环境。赵华要写就要写出来是完全符合榆林县的实情的,而不是空中楼阁,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是让老百姓瞎折腾。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最底层的老百姓……

很多的干部就是这样,总是为了政绩建设一些花架子的项目来。结果老百姓赔了时间,也赔上的本钱,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甚至连本钱都捞不回头。而我们的官员呢,说不定还是满满当当的政绩,赢得舆论的一片盛赞之声。到最后一纸升迁的调令,拍拍屁股走人;最后苦的就是我们的老百姓。

赵华虽然表面上悠闲自得的神情,其实内心也在暗暗的为榆林县的现状发愁,虽然他的规划是写出来了,但是赵华真的没有什么底气。赵华虽然是知道大的经济走向,但是具体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许多细节的工作都需要赵华去考虑,并不是只有前生的记忆就完全可以的。

欧德权仔细的看着手里的规划,这篇规划足足有八页纸之多,并不是手写的,而是机打的。所以欧德权看起来并不吃力,要是都是手写的,就算是赵华写的再工整,看起来也十分的吃力,八页纸的稿子,要认真的研读起来,恐怕没有一个小时也很难看完。

赵华在规划中仔细的分析了榆林县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了榆林县的水灾后的实际状况,财政状况,百姓心里状态等等,文章从几个方面切入榆林县的经济发展规划。这几个方面包括重工业企业,榆林县并没有什么大型的重工业企业,但是榆林县的地理环境十分的特殊,处在四省交接之处。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榆林县将来很可能成为一个能源的中转站。因为榆林县后面离北方的煤炭铁路只有几十公里,一旦高速公路建到榆林县,随着首沪高速的建设完工,榆林县那时候必然成为北方能源向南方城市输送的主要中转站。一旦建立能源中转站的地位,榆林县自然拥有了发展大型重工业的地理基础。

所以赵华在规划中特别的提到,让主要的煤炭能源运输铁路延伸到榆林县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赵华所在的那个年代,能源还不是稀缺物,运输煤炭也不会走高速的。但是到了后世,全国的经济高速的运作,全国范围内的煤炭稀缺问题已经成了很多大型企业头疼的事情。那时候企业就不会考虑什么运输成本的问题,能拉到煤就是王道。要是不走高速的话,煤炭的运输就要经过S省走海运,虽然能剩下一笔费用,但是花费的时间要长了许多。很多小企业所需要的媒也没有那么多。再说榆林县连S省的港口不足一百公路,这点距离走普通公路也是完全可以的。

赵华的建议就是要在铁路修到榆林县的基础上,成立煤炭能源公司,不仅收购成品煤,还可以去S省等地去开矿山。一旦榆林县能够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能源公司,对于榆林县来说就有了足够的财政支持。

在轻工业的发展上,赵华认为是榆林县优先要考的问题。榆林县以前有大量的小造纸厂的厂房,这些厂房在这次洪水中,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只要经过简单的改造以后,就完全能够投入到生产当中去,随着高速公路要经过榆林县,这一点也是榆林县巨大的优势。所以拥有这二点的优势,榆林县在招商引资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大的困难。但是赵华也特别强调榆林县的轻工业发展不能太分散,多引进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要形成一个产业群,在某个方面形成榆林县独有的优势。

赵华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