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除了波黑之外;也只有后来被人津津乐道地非洲小国津巴布韦通货膨胀能与俄罗斯9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相提并论。

津巴布韦是个奇迹,那里人人都是亿万富翁,该国人民购买物品得抱着几十公斤地货币才行,因为就算是纯粹的白纸,价值都比津巴布韦货币值钱。津巴布韦人民坚决要在国际金融史上书上灿烂地一笔,他们创下10亿津元兑1美元的的记录。为了方面人民购物、交易,该国政府得印刷面值千万元、亿元的大钞。

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加剧恶化,连许多“有识之士”也加入了到国外避难、工作的大军。

赵华已经快半年没上班了,起初他是以休假养病的名义,一边和轻松的投资苏联的卢比,还和冯怡舒去了很多国家转了一圈。自从重生以来,自己一直不停的忙碌,总算有个借口好好的休息一下,和冯怡舒到处走走。但是到了后来,他想去上班,老首长的一道命令,他又不得不在国外到处活动。这次华夏国在苏联人身上可是挣足了,不仅前期把苏联大量的武器装备都挖了过来,而且现在又把人才给弄过来了。老首长亲自给赵华下命令,让他负责这次的运作。

当然这件事情是高度机密的事情,要是搞不好可能成为双方之间的话柄。赵华不敢大意,他身边绝对可以相信的人当中,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所以他就让韦伊伊打着香港投资公司的旗号来运作,就算是俄罗斯方面已经发觉了,那也没有办法,也不会找到华夏国的头上。

但是赵华知道这件事情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他实在不想韦伊伊亲自去处理,万一要是被俄罗斯政府方面警觉的话,就十分的麻烦。虽然韦伊伊在前期的时候,和俄罗斯的总统叶利钦关系十分的密切,韦伊伊曾经给叶利钦私人五百万美元的资金。,就是帮助他这次能够成功的坐上总统的宝座,但是因为涉及到国家的利益,之前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可能随时都会破灭。

在香港投资公司开始招人的时候,赵华就让韦伊伊回国,但是韦伊伊并没有理睬赵华。她在俄罗斯活动了一段时间,对那里的政治格局相当的熟悉,而且现在的俄罗斯政府正在为国内的通货膨胀而焦头烂额了,没有功夫理睬这方面的事情了。而且韦伊伊相信那些人是不敢也不会和自己闹翻的,这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现在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是韦伊伊和俄罗斯说再见的时候了,香港投资公司在俄罗斯所有的人和办事处全部撤回。

海连市的港口,寒风瑟瑟,海风像刺一样扎紧人的骨头里。赵华早就看见了去借韦伊伊他们的军舰在海上漂泊,但是迟迟不靠港。赵华有点着急的说道:“怎么回事,是不是船出问题了。”

前来和赵华一起等待的还有海连市市委市政府,海连市当地的驻地海军首长们,一位海军的副师长告诉赵华:“军舰靠港,不是像火车那么的简单,而是需要摆正姿态的一个有些长的过程、。这么大的船体,必须要摆正了姿态,一点点的靠上去才可以,否则将是很危险的事情。”

赵华哪里懂这些啊,他点点头,不再焦虑了,静静的等候。船终于靠岸了,香港投资公司的员工在韦伊伊的带领下下了船,他们就像是胜利的勇士,下船后一一和领导握手。韦伊伊走到赵华的身边的时候,赵华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韦伊伊在赵华的耳边提醒赵华注意印象,但是赵华现在哪里还顾得上这些,紧紧的把韦伊伊抱在了怀里。

接着是一大批的前苏联的专家,立刻有一大批精通俄语的华夏国工作人员开始对他们嘘寒问暖,让这些刚下船前苏联穷酸学者们心里感到暖呼呼的。

等到相关人员开始把这些苏联专家分类后,大巴车把这些专家们载向海连市各大酒店,具体安排可就是国务院方面的事情了。但是他们对外还是以香港投资公司的名义在为华夏国服务。这些专家加入龙腾后,

现在,这一批许多在前苏联高级科研机构任职地专家学者能用菜市场上大白菜的价格挖来一大批,让国内研究技术的人十分的欣喜若狂,有这些专家的加入,华夏国的技术一定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想象一下50年代、60年代,苏联派几个专家到华夏国,我们政府得把他们当菩萨供着,等苏联方面和我们翻脸的时候。一转眼,那些个专家就被撤回去了。

苏联在生产领域召回专家,使许多华夏国企业在调试举世无双的设备遇到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在国防工业。在1960年下半年,因苏联专家的撤离导致生产中出现困难的消息开始由事发地报告到党的机关。在一些由苏联专家照管的生产车间,工作完全停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