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 (第1/4页)

“今年的粮食产量和去年相比肯定大幅度的提高了。首先水稻亩产就大概提高了一百公斤左右,而因为开垦梯田,今年的人均种植面积也增加了一亩地,所以必定是个丰收年,粮食的价格比去年来说,小幅上扬了。”

“收入大概能有多少?”

对于玉阳县的农民收入。赵华只是在纸面上看见过,并没有真正的下去走访过。像徐家沟,应该是玉阳县经济条件相对比较高的村子,赵华也想了解一下玉阳县农民真实的生活情况。

“除去口粮,和各种农业税,大概人均可结余二百多一点。”杨东华说道。

赵华不禁感叹,像徐家沟这样条件比较好的,一个三口之家,除了粮食,其他的年收入只有六百多元。可想而知,玉阳县的情况是多么的糟糕。

赵华说道:“我上任的时候,就知道玉阳县的是个贫困县,没想到情况这么糟糕。徐家沟可能在县内都是数一数二的经济条件了,今年才开垦的荒地,不过人均年收入才二百多元。要是没有那些梯田的话,收入不是更低吗?”

贾全成和徐北川同时点了点头,他们作为玉阳县土生入住的干部,已经习惯了这些数据。不过对于赵华来说。这些数字简直太触目惊心了。在其他乡镇,恐怕人均年收入还不到百元吧。

竟然如此贫穷,可能是赵华想到不敢想的。这就更加增强了赵华要为百姓提高收入的决心。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这个制药产业我是一定要上的。我不管你们乡镇用什么方法。必须让老百姓种植药材,。”赵华说道,。

杨东华顿时眼神有些发亮了,他说道:“赵县长。你说的是我们玉阳县的制药工程吗?》”

“对啊,你知道?”赵华疑惑的说道。

连徐北川这个镇长都对玉阳县的制药产业不怎么关心,他一个包工头。农村干部有怎么会了解的。赵华知道,徐北川的态度代表着下面乡镇大多数的基层干部普遍的想法。所谓制药产业不过是县政府的领导为了政绩,空喊出的口号,具体有什么成效,他们抱有悲观的态度。

“我当然知道,本来我想去找点活,看看能不能接点工程干干,不过人家听说我们工程队只有二十人,他们就连忙的摇头。说我们的规模太小了,根本接不下这些货。”

{}“你都联系了那些工程?”赵华好奇的问道。

杨东华如数家珍一般说道:“那个三星级酒店,还有制药厂,包装厂等等,反正人家都是一口回绝,要找大的专业的工程公司来做。在接触这些人的过程中,这些老板对玉阳县这个新药似乎都充满了信心。所以我看这个制药产业还是很有前景的。一旦这些企业在玉阳县生根落地的话,他必将会给我们玉阳县创造很多直接利润以及很多的就业机会。”

“看来你对这个制药产业很感兴趣。”

赵华已经将满满的一大杯水喝光了,杨东华连忙给赵华续上。赵华继续的说道:“如果让你在全村种植药材,你觉的怎么样?”

杨东华诧异了一下,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想到。不过玉阳县要发展制药产业,药材是必定少不了的。杨东华想了一会,才缓缓的说道:“我认为种植药材的收入可能要比粮食高许多,说不定它是增加我们农民收入的一个法宝。不过如今想要在徐家沟推广种植,我想恐怕难度很大, 基本可以说是没有可能,即使是上面直接指派,我觉的大家也会闹起来的。”

杨东华见赵县长的面色有一些些的失望,他明白赵县长此行的目的,必然主要是考察在农村地区种植药材的可行性的。如果没有人愿意种植药材的话,那玉阳县的制药工程简直就是空架子,将要建造的这些工厂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赵县长,我倒是有个办法。”杨东华小心翼翼的说道。

在领导面前谏言可是个大忌,弄不好里外不是人。如果方法不当的话,领导自然会责怪下来。即使的方法好的情况下,有些小肚鸡肠的领导觉的你抢了他的风头。

赵华连忙说道:“什么方法,快说说看。”

杨东华既了解市场,又熟悉农村的情况,说不定有什么锦囊妙计呢。

“赵县长,在没有看到利益的情况下,想要老百姓大面积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除非政府直接下达行政命令,但那样党群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我觉的大规模种植不可行,但是小规模种植大伙还是挺愿意尝试的,在各家的自由地上种一块,你可不要小看这一小块,要是全县加起来,可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另外玉阳县不是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