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1/4页)

这三个人当然也不会当陆知行老糊涂,都竖着耳朵听着呢。

“我师父去世之后,我先是到去了欧洲和倭国,主要是参研了那些个博物馆的物件。后来听说陶碧云日子过得不好,便又回到了瓷都呆了两年。陶碧云是我师父的女儿,这两年我主要是帮衬她了。后来,我看她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已然完全可以独立了,就准备离开瓷都。这两年,也是我指点阿鬼的两年。”

说到此处,陆知行看了一眼鬼叔,鬼叔的眼神中也似起了几分唏嘘。

“就在我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到了瓷都,找到了我。那个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古玩已经有点儿要热的趋势了。这个人自称是一个不公开的部门0503的人,专门和古物打交道,他想让我帮忙。”

第418章 古物基地

听到这里,唐易和文佳俱是很惊讶,0503居然还找过陆知行!但是,他们都忍住了没出声,怕打断陆知行的讲述。

陆知行却有意无意地看了唐易一眼,“看来,你也知道0503?这也不奇怪,总部就设在你们山州嘛!不过现在改名了。”

“嗯,我知道这个部门,不知道找你的具体是哪个处室的人?”唐易应道。

“不是处室,是基地。这个人自称是0503古物基地的负责人,既不告诉我姓名,也没有出示证件,而且,我当时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所以,根本不想答应他。但是,他却让我看了几张照片,登时让我改变了主意。”

原来,0503还有古物基地!唐易心里一阵波浪翻涌,看来这个部门在山州的,只是常设机构,没准儿在其他地方还有什么设置!另外,是什么照片,居然能让陆知行改变主意?

“我这一辈子,什么瓷器没见过?但是他拿出来的照片上的瓷器,我还真就没见过!”陆知行的目光迷离,仿佛又重新盯在了当年照片上:

“这是一件柴窑弦纹樽!”

柴窑!

“你们想必都知道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最起码画册上肯定见过,这东西太有名了!但是,如果见了这只柴窑的弦纹樽,哪怕只是照片,也会产生一种草鸡和凤凰的对比感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被认为存世的只有一件,堪称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这件弦纹樽,最牛逼之处就在于个儿大,高近13厘米,口径达18厘米,直口、圆筒、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这么大个儿的汝窑器,这弦纹樽是独一份儿!

而且,这件弦纹樽的美感也很强烈,樽外壁上中下有七道弦纹,其中在中部有三道,靠近口部和底部的地方各有两道,这七道弦纹使得原本高雅古朴的樽,更显得庄重肃穆。

大个儿的是独一份儿,小个儿的还有一件。就在几年前,在华夏举行的一场国际秋拍上,突然又出现了一件造型类似的弦纹樽,虽然个头儿要小得多,但在上拍之前的估价,就已经是天价。拍卖画册上,破折号两端都是八个0,晃得人眼晕。

就是这样的重器,在陆知行口中,对比柴窑弦纹樽,居然比喻成了草鸡见凤凰!

“您说的柴窑弦纹樽,也是七道弦纹?”唐易问道。

七弦应用到瓷器上,是很风雅地借用了古琴的概念。我们常说的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有古籍载: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刘长卿的《弹琴》中也曾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句子。

“对,是七弦。不过,柴窑弦纹樽,比故宫的汝窑弦纹樽造型还要大。我仅仅是看了柴窑的弦纹樽图片,当下就觉得,这汝窑的弦纹樽,肯定是仿了柴窑的样式。而柴窑的弦纹樽,才是这一器型的开创者!”陆知行说道。

“找你的这个人心思缜密,早就设计好了!看照片的感觉再强烈,也没有陆先生想见到真品的心理更强烈!”文佳微微笑道。

“没错。后来,我就跟着他去了0503的古物基地。我真的见到了柴窑真品!”陆知行继续说道。

“这个基地在什么地方?”唐易和文佳几乎是同时问道。

“好像距离瓷都很远,先是坐了飞机。但是落地时一看就不是民用机场,所以也看不出是在哪里。机场本来就挺偏僻,来了一辆车,拉着我们上路,但是路上也没个路牌,车子后来进了山,这个基地就在山坳里,大铁门很普通,挂了一块“闲人免进”的大牌子,进了里面,才发现更像个疗养院。说实话,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省哪个市。”陆知行解释道,“不过我记得,柴窑弦纹樽是放在一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