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部分 (第1/4页)

看着唐易的表情,于老板笑了笑,“东西比较杂,我就归拢了一下,也不值什么钱,您如果一并拿走,我给您算便宜点儿。”

这时候,唐易已经翻到了最后一本,正准备委婉拒绝,却发现了这最后一本居然是这里面最老的一本书,比这个封套还老!这个封套大约是明代天启年间的,而这本书则是嘉靖年间的,早了将近一百年!

而且还是官刻!

不过这本书残了,没有封皮。但唐易既然看出老来了,必定要细看。书页上一细看,这本书,竟然是《筹海图编》其中的一部分!

说起《筹海图编》,不得不再次提起胡宗宪。这套书,就是明代嘉靖年间胡宗宪总督浙省军务、抗击倭寇的时候,请了一帮熟悉海洋地理和军事的人,编纂的一套海防军事图集。

这套书,胡宗宪算是总编,戚继光也有贡献。而真正主持的,绘图的,也就是起最关键作用的人,叫郑若曾。

郑若曾这个人,对不熟悉明史的人来说,算是比较陌生。他有个称号,叫“布衣军事家”。本来呢,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据说郑家的妇科最有名,现在苏南还有郑氏传人。不过,郑若曾的心思主要不在医学上,他的抱负在为国直接效力。

一开始,他走的是学儒科考的道路,考了秀才,后来还被推荐进入国子监。但仕途最终没上去,回到了老家,成了一介布衣。

这个人的学识很庞杂,除了儒学经典,对军事典籍也十分通晓。回乡之后,又对天文地理和山川河海这些东西起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时候,正是嘉靖朝,倭国鬼子频频袭扰东南沿海,胡宗宪到任之后,招贤纳士。郑若曾呢,这个时候已经绘制了一些沿海地图,当时州府还刊行了一部分。胡宗宪就知道了这个人,招为幕僚。由此也能看出,胡宗宪抗倭为什么有成绩?人才多啊!

郑若曾随胡宗宪抗倭期间,写了很多军事著作和图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筹海图编》。《筹海图编》一共十几卷,光是地图,就分好几个大类,其中“沿海山沙图”,由72幅小地图组成,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最完备的海防军事地形图。

可以这么说,从明嘉靖到清末,没有任何一步军事图集能超过《筹海图编》。

不过很可惜,唐易看到的这本残卷,不包含最著名的“沿海山沙图”。

但唐易翻着翻着,还是决定买下来。因为这本残卷,包含另外两张地图:倭国海图和倭国入寇图。

唐易本想单买这一本,但是又怕于老板细看之后再有什么波折,便把书重新装好,“于老板,这些书虽然比较普通,但好歹是老东西,您开个价儿吧,难得有个封套,价儿要合适,我就带走算了。”

“哎呀,没想到你还真就要买了,而且还这么敞亮!”于老板这话的意思,自然是唐易没有挑拣。他当然愿意一块儿出了,挑了好的,剩下孬的,价钱低不说,关键是不好卖,“那我也不打谎了,一万块钱打包,您看行么?”

这里面的书,明代坊刻,市价儿怎么也得两三千一本,清代刻本得看品相,但是一千打底是肯定的,这里面的书,一共十几本,一万块不算高。不过,这只是就市价来说的,对于老板来说,其实是收字画的搭头。

“让一口儿,八千八吧,图个吉利。”唐易道。

第1178章 确定岛位

这个还价,让于老板不由一笑。心里明白,这肯定是个行家,他这凑整,已经是比较低了,不好讲。其实他们两个,谁也不差这一千来块钱。但是讲价,古玩行几乎已经成了习惯,唐易回这口儿,不多,听着也舒服。

“讲究,我给您装起来!”于老板轻拍了一下桌子,也没再多说。这套书太散,这么出去也算不错,而且带个好彩头。

买卖做成了,临走的时候,司马六又带了一句:“于老板,这马家窑彩陶小罐儿什么时候想出了,别忘了第一个联系我!”

出了墨趣苑,司马六连忙问道,“这地图,来的还真是时候!你看到什么了?”

“我还没细看,不过有一张图上,标注了浙省东边海域的所乃岛,就是现在的西表岛。而在西表岛镀金,也的确有小些小岛标注,回去咱们仔细看看!”唐易应道。

“我说你这运气真是顶了天了!”

“这是你的运气!你不去拍片子,我们没机会,你不说来看小罐儿,也碰不上这《筹海图编》!”唐易想了想,“这个图真不好查,手里有一份,真是再好不过!”

“走吧,去书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