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部分 (第1/4页)

“这是两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剑,一流的工艺,不过,形制和颜色都有点儿特殊。徐海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藏这两把剑?”唐易略有疑惑,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工艺精良,保存完好,而且不着半点儿锈迹,的确是难得的重器,但是徐海一个海盗,收藏两把春秋好剑不奇怪,如此心思缜密地藏于海外荒岛,就有点儿奇怪了!

唐易说着,找出白手套带上,拿起了那把偏大的剑,入手十分沉重,估计得有十几斤。这把剑,剑柄也比较长,可能是需要双手持握的。

一把青铜剑,十几斤的重量已经是很重了,剑是要用来灵活快速舞动和出击的,并不是能轻松拿起来就行。这个可以自行尝试一下,自认为力气比较大的,找根十斤左右的铁棍,看看能不能舞动起来,能舞多久。

文佳和司马六也上前来细看。

就在唐易翻转之际,突然发现,这剑的另一面上,有错金铭文!就在剑格上方的剑身上,竖着两列,共有八个字!

而且都是鸟虫篆!

“越王勾践?”其中一列四个字,连司马六都能认出来,因为那把“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也是鸟虫篆,其中也有这么四个字,而那把剑的图片和资料,他自然也看过。

唐易把铭文朝上,放下了相对比较大的这把,又拿起了另一把翻看。这一把剑,就轻快多了,估计也就是七八斤。

这把剑上,也是八个字的鸟虫篆铭文,排列方式,和刚才那把一模一样。其中一列四个字,也是“越王勾践”!

同时,两把剑另一列铭文的开头两个字,也能认出来!都是“作剑”两个字,这俩字儿,在“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中也有。

但是,剩下的最后两个字,就都不认识了。鸟虫篆毕竟是一种古奥的文字,唐易也接触不多。因为巨阙的事儿,也大致了解学习过一些,但是很难深入。

“很显然,这两把剑形制虽然不一样,但是质地和颜色相同,应该是同时铸造的!最后各自不同的两个鸟虫篆,应该就是剑名!”唐易分析道。

“绝世双剑!”司马六兴奋起来,这带有铭文,含有“越王”,用“绝世”来形容,确不为过。

“不对。”唐易却突然摇摇头。

第1198章 昆吾八剑

“怎么了?”司马六首先涌起的念头就是,这是高仿?明代的高仿?但是仔细一想,自己又给否了,显然不太可能。

“这是一套。但是这一套,应该不会只有两把!如果只有两把,形制上可能会一致或者有相互有勾连的地方,但是这两把剑差异比较大!”

唐易说着,突然一拍脑袋,“莫非?”

接着,唐易又仔细去看铭文最后的两个字。看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不过眼神中却是明白了几分。

文佳又看了看两把剑,虽然历经两千余年,但看上去仍旧十分锋利,寒光闪闪,转而对唐易说道,“听你这意思,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这两把剑的名字,却知道出自何处?”

唐易点点头,“如果我没猜错,这应该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督造的八把名剑中的两把!”

“莫非是昆吾山之铜的传说?”文佳好似想起什么来,“不过,具体是哪八把,我记不起来了。”

这个昆吾山,不是昆仑山,是出自《山海经》的上古山名,记载昆吾山是属于济山山系,在阳山以西两百里。

“根据《拾遗记》的说法,昆吾山其下多赤金,颜色似火。当年黄帝战蚩尤,在这个地方陈兵,想打井取水,结果挖了百丈也没发现有泉,却发现地下的石头大多是红色,用这种石头能炼铜,而且铜质很好。后来越王勾践用白马白牛祭祀昆吾山神,开采这种矿石炼铜,督造出了八把名剑!”唐易解释道。

“这都是传说,从未有人发现过这八把名剑。”文佳接口,“不过,根据你说的,这两把青铜剑的颜色确实有点儿特殊,青中闪红。”

“徐海久在吴越之地活动,勾践还曾灭吴,徐海的经常活动之地,就是当年越国国土的范围,能得到剑,也不算奇怪!”唐易忽而点头,“而且,这两把剑,应该是对他有用有利的。”

《拾遗记》其实是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子,所以里面记载的东西未必是真的。不过,对这八把名剑,记录的倒是很详细。

其一,名为“掩日”,以剑指日,则日光黯淡。这个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金,阴也,阴盛则阳灭。这说明,这把“掩日”,质地纯粹,金气强悍,故而能排八剑之首。

其二,名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