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进入城市。许多城市的首脑出身于阿摩利人,像拉尔萨的阿摩利酋长那波拉奴。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自然脱离乌尔的苏美尔朝廷。乌尔军队曾在东方迪亚拉河中上游对西穆如国作战,乘乌尔军队在东方,境外的阿摩利人突破了防线,而境内曾依附乌尔的阿摩利人则摆脱了宗主权。伊辛总督伊什比埃腊利用这一危机获得了自己的权力。他最初被伊比辛派往伊辛和卡扎鲁城去购买乌尔急需的粮草。他用20塔兰特(1塔兰特=60斤)白银的购买了大批粮草,储存在伊辛城。伊什比埃腊向乌尔王要求600只船运送粮草,然而乌尔王没有能力征到急需的船,但允诺他将付这些粮草以双倍的价钱。同时,乌尔王同意将伊辛和尼普尔交给伊什比埃腊管理。伊什比埃腊在伊辛不断扩展自己的实力,派出使节自称尼普尔的众神之王恩利勒已放弃了乌尔,将王权交给他。伊什比埃腊从伊辛比统治的第八年开始用自己制定的年名。伊辛攻破了不向其臣服的吉尔塔波城和一个阿摩利人控制的城市,重建了伊辛城墙,成功地击退了埃兰人的入侵。由于伊辛的强大,埃兰人转攻较弱的乌尔城,在伊比辛统治的第24年(即伊什比埃腊17年)攻陷了王城乌尔,掠走末帝伊比辛。伊辛成了苏美尔首都。在他统治的第25年,伊什比埃腊成功地驱逐了占据乌尔的埃兰军队,成为乌尔王统继承人,号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在其33年的统治期间,伊什比埃腊帮助了处于危机的埃什嫩那、基什和波尔西帕等城的恩西,获得了他们对伊辛王权的支持;击败了反对自己的卡扎鲁和苏巴尔图的恩西们,逮捕了敌对的尼普尔神庙的总主持,击败了马勒库和哈马兹等两个东方强国。虽然,许多城中的阿摩利首脑仍然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但伊辛王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地位建立起来。

伊什比埃腊的四个继承人没有能力全面统一两河流域,但他们维持住伊辛的霸权,致力于尼普尔、乌尔、伊辛、乌鲁克、埃利都等宗教中心的建设和宗教祭祀活动。伊辛王朝尽量维持乌尔第三王朝的王统,虽然民间已完全讲阿卡德语,他们在官方铭文、年名中仍坚持使用苏美尔语不用阿卡德语。每位国王不论是否强大,都举行和女神伊南娜的结婚仪式,象乌尔王朝诸王一样自称为神。舒伊里舒(前1987—前1978)继位后和埃兰和好,从安山王朝把埃兰人掠走的月神南那神像接回乌尔,并自称乌尔王。在其第五年,他再次加固了伊辛城墙。伊丁达干(前1977—前1957)即位不久便将自己的女儿远嫁给伊朗的安山王,以和亲政策确保埃兰人不再入侵,他自称“苏美尔阿卡德王”。伊什美达干(前1956—前1937)在他的年名中提到他清理了“苏美尔和阿卡德的账目”,这表示他为了保证国家的兵源、防止公民因债务沦为奴隶,下达了废除旧债的解负令。在他之后的李皮特伊什塔尔(前1936—前1926)也“在苏美尔和阿卡德建立了公正”,在他统治的第二年(?)再次下达了解负令。并公布了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典。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2)

在伊辛第五王李皮特伊什塔尔在位时,乌尔北面不远的拉尔萨邦崛起,与伊辛争夺王权。拉尔萨的衮古奴开始向伊辛的霸权挑战,从伊辛手中夺取了旧都乌尔,并一度进入尼普尔这一像征王权的城市,也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王,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由于衮古奴的兴起,伊辛王朝失去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乌尔、埃瑞都,拉旮什、基苏腊等城先后落入拉尔萨手中。但尼普尔还在伊辛控制中。前1998年,拉尔萨王阿比萨瑞大败伊辛军队。伊辛的李皮特恩利勒(前1875—前1871)在位时,拉尔萨王苏穆埃勒进入尼普尔并控制圣城共六年。这时,陆续进入各地的阿摩利部落都已经站稳了脚,纷纷效仿伊辛和拉尔萨建立自己的王朝。在北方兴起了巴比伦,其首王苏穆阿布和次王苏穆拉埃勒的多次征战使该邦成为北方阿卡德地区的霸主。南方,拉尔萨王朝在苏穆埃勒的领导下不断向北扩张。伊辛的新王埃腊伊米提(前1870—前1863)在其统治的第二年在国内发布了解负令,从拉尔萨手中夺回了圣城尼普尔,收复了苏穆埃勒夺走的基苏腊,一度攻陷强邦卡扎鲁。随后,伊辛的政治十分动荡,无血缘关系的三个国王每人在位三年或四年便被推翻。辛马吉尔(前1827—前1817)和其子达米可伊里舒(前1816—前1794)虽然维持了王朝的稳定,但他们除了在伊辛和尼普尔进行宗教活动、求神保佑和加固伊辛城墙外,无法挽救伊辛的衰败。强大的拉尔萨王瑞姆辛在其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