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 (第1/4页)

原先只是留停在临清、聊城这样的拖方写信回来,渐渐的,只要有船停泊的地方就会写信回来。别的不说,信到是越写越好。送信的小厮笑道:“……舅爷每天都督促六少爷写信。还要练三页大字,读一页书。。”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收获。

太夫人呵呵直笑:“我们舅爷,可是庶吉士。

旁边坐的也都笑了起来。

太夫人就说起罗振兴来:“……真是细心。每到一处,都要带谨哥儿出去玩玩的。谨哥儿上次来说。说舅爷要带他去曲卓拜孔庙呢!那地方,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的。”太夫人担心道,“也不知道去成了没有?…”

“你再耐心等几天。。”二夫人笑着安慰太夫人,“不管去不去得成,谨哥儿都会来信告诉您的。”

“那倒是!…”太夫人闻言就笑了起来,“他上次随舅爷去光岳楼被人偷了身上荷包的事都跟我说了。更何况是拜孔庙这样的大事。…”

日子眨眼就到了七月底。大家的注意放在了要下场考试的徐嗣谕身上。

太夫人和二夫人到相国寺、白云观、慈源寺、文昌阁上香,十一娘和项氏则给徐嗣谕准备下场考试的衣裳、笔墨、提篮、考帘之类的东西。到了八月初一”徐嗣勤两兄弟一早就赶了过来,和徐嗣谆、徐嗣诫送他去考场。半路遇到了方冀,几个说说笑笑去了考试。待三场考完,徐嗣诫立刻向徐嗣谕请教学问。

“赵先生给你启的蒙。常先生指导你的举业。我岂敢在鲁班面前弄斧。。”徐嗣谕笑道““不过,你要问我下场考试要注意些什么。我倒有很多话跟你说。。。

“那二哥你给我讲讲。。。这也是徐嗣诫以后要经历的,他自然很关注。

徐嗣谕少年离家,和徐胡谆、徐嗣诫的关系都不够亲昵。可能是出去更能体会到家人的重要性,对于才个机会拉近兄弟间的情谊,徐嗣谕也很看重,坦诚布公地把自己几次下场考试的得失都讲给徐嗣诫听。

徐嗣诫听了很佩服徐嗣谕。

他参加院试那会,常先生事无巨细地交待他,没想到徐嗣谕参加院试的时候,姜先生竟然一句多的话也没有跟徐嗣谕说。就这样,徐嗣谕还考了秀才。

不过,两人的对话并没有能维持多久——八月中旬县试的结果出来,徐嗣谕考了第四名。

第六百九十四章 遂心(中)

这样好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惊喜野火般拖谩廷到各处。

有头有面的管事、管事妈妈们争先恐后拖给徐令宜、太夫人、十一娘、项氏道喜。太夫人、十一娘、项氏的心情可想而知,凡是来道贺的。一律打赏了银子。只才徐令宜那里,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让去道贺的人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自己这是拍到了马屁上还是拍到了马脚上。像火碰到了水,立刻蔫了劲。磕磕巴巴拖把本想说个半柱香功夫的话缩短到了三、两句,然后灰溜溜地退了下去。其他人看了。自然是提也不提了。

外院的安静沉默很快就影响到了内院的情绪,本来笑语喧哗的仆妇声音都不由地小了下去,欢乐的气氛也渐渐稀薄。

“你真的不高兴?……十一娘进到内室,见徐令宜一个人歪在临窗的大炕上看书,笑着坐到了他的身边,“我可不相信!。,又道,“侯爷摆出这样一副面孔来又是为哪一般?…”

徐令宜严肃的面孔如雪在阳光下渐渐融化:“你也看见了,个个一副唯恐天下不知的样子,我要是再给他们个笑容,好比油落到火上,还不知道要烧成怎样!这要是中了进士还好说”不过是个举人。能不能中进士还两说,让别人见了,只怕会笑话谕哥儿轻狂。再说了,谕哥儿年纪不小了。这几年来往安乐和燕京之间,还下了一次江南,要是看事情还停留在表面,我看,他受我的冷落也不为过。…”

十一娘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徐令宜和徐嗣谕之间是典型的封建父子相处的模式。

“侯爷对谕哥儿的要求也太高了”,她劝道,“你好歹也给个笑脸他或是赏个什么物件给他算是透个口风。这样猜来猜去的,只有神仙才能次次都猜对!…”

“他以后可是要走仕途的。这第一桩就是要学会揣摩上意。”,徐令宜不以为然,“他要是连自己身边是些什么人都不知道,我看。就算是中了进士,以后好好呆在翰林院里修书编撰好了”免得被人利用还帮着别人说好话,丢我的脸!”

“侯爷说的是不是太严重了?…”十一娘道,“人总有个放松的地方,要是血脉相边的家人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