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 (第1/4页)

人性格虽然刚强,但从小被灌注了太多的忠勇思想,对“云”字极为敬服。是一个对于帅府的命令绝对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也要完美执行的人,这样的将领,不大用简直没天理了。

至于陈一波,说起来跟云铮还有些渊源,乃是云铮在雏鹰院时的学长。当然云铮的学长多了去了,一个普通的学长实在不算什么,关键是这个学长在一次事件中帮过云铮一点忙,而当时云铮刚刚进入雏鹰院,陈一波是不认识他的。所以经此一事之后,云铮觉得这个人品性不错,用文雅点的话来讲,就是品性温良、雅量高致。既然家将系用了一个勇将,那么再用一个儒将也未尝不是一种平衡。

这两个人,秦冲出身第八卫,陈一波出身第五卫,也还算好安排。难就难在最后的两个平民将领上了。按照云铮的“燕云卫出身平衡”计划,剩下的两个平民将领,只能由燕云第六卫和第七卫中分别诞生。

这样一来,就要五选二了,而这五个人里,又有两个不是出自第六卫和第七卫,直接被踢出局,变成三选二。云铮不禁有些苦笑,看来平民将领要出头,果然还是难了很多啊,就算在云家军这般重视实际军功的军队里面,也明显比有背景的将领升迁得慢,那么在其他军队尤其是中央军中,升迁速度之慢可想而知。这或许也是中央军新鲜血液不足导致战斗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吧。

云铮正在烦恼,云逸和徐邵扬来了。云铮招呼他们坐下,先没急着问指挥使的事情,却先问徐邵扬道:“亲卫的选拔,进行得怎么样了?”

徐邵扬拱了拱手道:“回都指,初选已经结束,还算不错,从这次选拔的情况来看,士兵们这段日子的训练没有白费,一个个气色身手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末将觉得,少帅这套练兵养兵的办法虽然花费比寻常养兵要大,但效果却也是十分明显的。原先末将私底下也觉得这样高的生活标准会不会把兵养成老爷兵,但现在看来,只要练得够狠,不怕他们养闲。”

云铮点点头,微微笑了笑,心说艰苦朴素自然是好的,但是艰苦朴素也不能让士兵营养跟不上不是?饭都没吃饱,还打什么仗?那话怎么说的来着?皇帝也不差饿兵嘛!

但他还没说话,云逸就先嘀咕上了:“这叫什么练得狠呐,我瞧就该再加点量,不说翻倍吧,起码再加三成是完全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的。”

徐邵扬就笑了:“飞扬,你这标准就差赶上雏鹰学院了。咱们这是练兵,不是练将呢。”

云铮原本不是很赞成云逸的话,但一听徐邵扬这番话,却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忍不住忽然伸手打断他们的话:“等等。”

云逸和徐邵扬一起望着云铮,不知道少帅有什么要说的,却不料云铮一只手做出制止他们说话的手势,而脸上却是紧紧地蹙着眉,好像在思索什么大事一般,不禁对望了一眼,心中都有些好奇。

云铮终于记起,刚才脑子里灵光一闪是想到了谁:西克特!

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列奥佩德?冯?西克特。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1936年12月27日死于柏林。他是“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之父。他还在中国帮助蒋介石打赢了“第五次反围剿”,也是德军总参谋部“少说多做”原则的完美样板,同时还是云铮当初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敬佩的人之一。

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